从摔倒到骑行:一份关于 “勇敢面对” 的人生答卷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提要:
人生从非一帆风顺,意外与挫折常不期而至。面对困境,逃避与无动于衷绝非良策,唯有勇敢直面、扛住考验,方能迈向成功。作者借张海迪 “百次跌倒仍要站起” 的名言明志,又以自身学骑自行车的经历佐证:初学时因自负不听妈妈劝阻,独自骑行导致摔倒流血,一度想放弃;在妈妈 “面对挫折的三种态度” 的点拨下,重新振作练习,最终学会骑车。这段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:直面挫折、承受压力,才能摆脱 “温室花朵” 的脆弱,成长为能在逆境中扎根的 “苍天大树”。作文正文:
人的一生总不会一帆风顺,往往会发生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,面对这些事情,我们又该怎么做呢?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?
不,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切挫折,经得起生活的考验,克服重重困难。因为只有学会了面对,才可以走向成功的彼岸!
张海迪曾经说过:“即使挫折使你倒下去一百次,你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,唯有挫折能让你坚强起来。”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,深有感触,是啊,即使挫折让你倒下了,你也不能垂头丧气,轻易言败呀!在我第一次骑自行车时,我小心翼翼地坐上去,而妈妈就在一旁扶着我,我的双手紧紧地握住车把,右脚踏在脚踏上,左脚蹬地。我就这样慢慢地骑着,渐渐地我觉得骑自行车很容易,自以为是地叫妈妈让我自己锻炼,妈妈百般不愿意的样子,说:“你只是懂了点皮毛呀!这么快单独骑,很容易摔倒的。”我拔开妈妈的手,缓缓地行驶着。这时,自行车的车头突然一扭,还没等我反应过来,“啪啦”的一声,自行车和我都重重地摔到地面上了!妈妈赶紧过来,轻声地问我:“让妈妈看看,哪里疼啊?”我指了指膝盖,妈妈不禁吃惊了,因为那儿流了不少血,妈妈赶紧跑去药房买创可贴给我止血。我像泄了气的皮球,对妈妈说:“妈妈,对不起,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,但是自行车太难学了,我以后也不学了!”妈妈安慰我,说:“欣欣,人生不会事事顺利的,总会遇到挫折,问题你遇到挫折了,是在原地大哭;还是畏惧它,在地上爬着;还是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勇敢地站起来。好好想想这个问题,这蕴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!”“妈妈,我明白了,我会重新站起来,我们继续练习吧!”我说。妈妈会心地笑了笑。她重新在一旁扶着我,并教我骑单车时该怎样做……太阳公公下山了,我和妈妈还在操场上练习着,不一会儿,我高声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学会骑自行车了……”
学会面对吧!因为逃避是最愚蠢的方法。我们只有学会面对,承受这所带来的压力,才会使我们变得坚强,变得勇敢,变得自信。这样我们就不再会是温室里的花朵,而是一棵繁茂的苍天大树,即使在逆境中,也能顽强地成长下去……
详细点评 :
(一)优点 立意鲜明,“观点 事例” 结构扎实 开篇以设问 “面对这些事情,我们又该怎么做呢?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?” 引发读者思考,随即抛出核心观点 “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切挫折”,逻辑清晰、态度明确。后文用 “张海迪名言 自身经历” 双线支撑观点:名言为 “面对挫折” 提供精神依据,学骑车的事例则让抽象道理落地 —— 从 “自负尝试” 到 “摔倒放弃”,再到 “受教振作”,完整的情节链生动诠释了 “直面挫折才能成长”,论证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生活温度。 学骑车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,如 “双手紧紧地握住车把,右脚踏在脚踏上,左脚蹬地” 精准还原初学者的紧张姿态;“自行车的车头突然一扭,还没等我反应过来,‘啪啦’的一声,自行车和我都重重地摔到地面上了”,通过动作、声音细节,将摔倒的突然与狼狈具象化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更易共情 “挫折带来的打击”。 人物对话有力量,情感转折自然 妈妈的话语是全文的 “思想转折点”,既贴合长辈的温柔与睿智,又暗藏人生哲理。“欣欣,人生不会事事顺利的,总会遇到挫折,问题你遇到挫折了,是在原地大哭;还是畏惧它,在地上爬着;还是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勇敢地站起来”,用 “三种态度” 的对比,不生硬说教,却能戳中 “我” 的内心,推动 “我” 从 “泄了气” 到 “重新站起” 的转变,让 “妈妈” 成为 “挫折教育” 的关键角色,情感真挚且有说服力。 “我” 的对话则真实展现心理变化:“妈妈,对不起…… 我以后也不学了!” 的沮丧,“妈妈,我明白了,我会重新站起来,我们继续练习吧!” 的坚定,两句简单对话串联起 “放弃” 到 “坚持” 的情感弧光,让人物形象更鲜活,也让 “面对挫折” 的过程更具可信度。 结尾比喻精妙,主题升华有力 结尾将 “逃避挫折的人” 比作 “温室里的花朵”,将 “直面挫折的人” 比作 “繁茂的苍天大树”,通过 “脆弱与坚韧” 的对比,精准呼应前文 “学骑车从放弃到成功” 的经历,既总结全文,又拔高立意 —— 从 “学会骑车” 的小事,延伸到 “人生逆境成长” 的大事,让文章的启示意义超越具体事件,引发读者对 “如何面对人生挫折” 的深层思考。 (二)不足 用词不当、表述模糊问题较明显 动词使用不准确:“我拔开妈妈的手,缓缓地行驶着” 中,“拔开” 搭配不当。“拔开” 多用于分离紧密结合的物体(如拔开瓶塞、拔开草丛),而 “妈妈的手” 是轻轻扶着,“我” 的动作应是 “推开”,“推开” 更符合 “摆脱搀扶” 的场景,“拔开” 会让读者误解动作的力度与场景。 指代与表述不清晰:“问题你遇到挫折了,是在原地大哭……” 中,“问题” 用词错误,应改为 “关键在于”,“问题” 无法表达 “核心选择” 的含义,“关键在于” 能明确妈妈想强调 “面对挫折的态度是核心”;“承受这所带来的压力” 中,“这所” 指代不明,应改为 “挫折所”,原句未说明 “压力” 来源,补充 “挫折” 后,语义才完整通顺。 口语化表述影响严谨性:“妈妈不禁吃惊了,因为那儿流了不少血” 中,“不禁吃惊了” 表述稍显口语,可改为 “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”,既符合 “看到孩子流血” 的紧张场景,又比 “吃惊” 更具情感张力;“妈妈百般不愿意的样子” 可改为 “妈妈满脸不放心”,“不愿意” 仅体现态度,“不放心” 更能凸显妈妈对 “我” 安全的担忧,贴合人物心理。 情节过渡有断层,心理描写待补充 “妈妈会心地笑了笑。她重新在一旁扶着我,并教我骑单车时该怎样做…… 太阳公公下山了,我和妈妈还在操场上练习着,不一会儿,我高声对妈妈说:‘妈妈,我学会骑自行车了……’” 这段中,“练习过程” 的心理变化被省略。从 “重新开始” 到 “学会骑车”,中间必然有 “膝盖疼痛的坚持”“调整姿势的尝试”“克服恐惧的自我鼓励”,如补充 “妈妈教我眼睛看向前方、身体保持平衡,膝盖的痛感还在,但想起‘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’,我咬着牙一次次调整”,能让 “学会骑车” 的过程更完整,也更能体现 “直面挫折的坚持”,避免情节显得仓促。 部分语句重复,语言凝练度不足 观点表述重复:“因为只有学会了面对,才可以走向成功的彼岸!” 与结尾 “我们只有学会面对…… 才会使我们变得坚强,变得勇敢,变得自信” 核心语义重叠,可将开篇句改为 “因为只有学会面对,才能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”,既保留 “面对” 的核心,又与结尾 “成长为苍天大树” 的长远意义形成递进,避免重复。 修饰语冗余:“我的双手紧紧地握住车把” 中,“我的双手” 可简化为 “双手”,前文已明确主语是 “我”,多余的修饰会让句子节奏变慢,改为 “双手紧紧握住车把” 更简洁有力。 (三)具体建议 优化用词,提升语言准确性 逐一修正不当用词:“拔开” 改为 “推开”、“问题” 改为 “关键在于”、“这所” 改为 “挫折所”;将口语化表述调整为书面语,如 “妈妈不禁吃惊了” 改为 “妈妈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”、“妈妈百般不愿意的样子” 改为 “妈妈满脸不放心”。修改后可通过 “代入场景验证”:想象自己是文中的 “我” 或 “妈妈”,判断用词是否符合动作逻辑与人物心理。 补充心理描写,填补情节断层 在 “妈妈重新扶着我教我骑车” 与 “学会骑车” 之间,增加 “我” 的心理活动与细节:“妈妈手把手教我调整车把角度,每一次车身晃动,我都下意识攥紧拳头 —— 膝盖还在隐隐作痛,但‘不能再放弃’的念头越来越坚定。从歪歪扭扭骑行 10 米,到能平稳绕操场半圈,汗水浸湿了衣服,却比任何时候都开心。” 这段补充能让 “学会骑车” 的过程更具层次感,也让 “面对挫折的坚持” 更有说服力。 精简冗余表述,优化语言节奏 删除重复观点与多余修饰:开篇 “因为只有学会了面对,才可以走向成功的彼岸!” 改为 “因为只有学会面对,才能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”;“我的双手紧紧地握住车把” 简化为 “双手紧紧握住车把”。同时拆分过长句子,如 “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,深有感触,是啊,即使挫折让你倒下了,你也不能垂头丧气,轻易言败呀!” 改为 “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便深有感触:即便挫折将你打倒,也绝不能垂头丧气、轻易言败!”,用冒号分隔观点,让节奏更明快。 强化 “名言与事例” 的关联性 在引用张海迪名言后,添加过渡句:“那时我虽懂这句话的意思,却没真正体会 —— 直到第一次学骑自行车,我才在跌倒与站起中,摸到了‘挫折让人坚强’的温度。” 这样能让 “名言” 与 “学骑车事例” 形成 “理论 - 实践” 的闭环,避免二者脱节,让文章逻辑更紧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