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云南中考 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 写作指导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题目一:这是一个好问题
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这句话我们可能在课堂上听过老师对同学说,也可能在和朋友聊天时不经意间说出。但要把它写成一篇有独特感受的作文,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很多同学会觉得,“好问题” 就是那些能难住老师的刁钻问题,其实不然。那些藏在日常里的、带着好奇心的、甚至有点幼稚的提问,只要能引发思考,都是 “好问题”。作为初中生,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这样的瞬间,关键是如何捕捉并写出这些问题背后的故事与思考。一、选材:从 “日常追问” 中挖掘素材
看到 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不少同学可能会想到课堂上的精彩提问,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有值得书写的 “好问题”。比如看到小区里的流浪猫总在固定地点出现,会问 “它们是怎么记住回家的路的”;吃到妈妈做的菜和平时味道不一样,会问 “是不是放了特别的调料”。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,背后都藏着观察与思考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在乡下外婆家时,看到老母鸡孵蛋,就问外婆 “鸡妈妈怎么知道哪个蛋能孵出小鸡呢”。外婆被问住了,祖孙俩一起查资料,才知道原来鸡蛋要受精才能孵出小鸡。他在作文里说,那一刻觉得自己的问题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盒子。这个素材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却把 “好问题” 的意义写得很生动。
还有个学生写和爸爸一起修自行车的经历。自行车链条总掉,他问 “为什么链条不能像皮带一样平滑呢”。爸爸没直接回答,而是让他观察链条的结构,最后他发现链条的齿牙正是为了更牢固地带动车轮。这个从提问到解惑的过程,让他明白 “好问题” 能让人更懂身边的事物。
二、立意:跳出 “答案本身”,聚焦 “提问带来的改变”
有些同学会把 “好问题” 和 “正确答案” 绑在一起,觉得只有得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才是好问题。其实,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 的价值更多在于提问引发的思考和改变。可能是让自己对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,可能是让周围的人开始关注某个现象,这些都是 “好问题” 的意义。
有个女生写自己在看纪录片时,看到北极冰川融化,就问妈妈 “我们每天开空调是不是也会让冰川融化得更快”。这个问题让全家人开始讨论环保,之后家里夏天开空调的温度调高了两度,出门也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车。她在作文里说:“原来一个问题不一定需要标准答案,能让人行动起来,就是它的价值。” 这种从 “问题引发行动” 的角度立意,比单纯写 “问题有多难” 要深刻得多。
也有同学写过班级里的一次讨论。他在学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时,问老师 “为什么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百草园现在看不到了呢”。这个问题让大家开始聊起身边的老地方,最后班里还组织了一次 “寻找家乡老记忆” 的活动。他突然意识到,一个好问题能像一颗石子,在大家心里激起层层涟漪。
三、表达:用 “过程描写” 代替 “结果陈述”
写 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最忌讳的是只说 “我问了一个问题,大家都说好”,而不写问题提出的过程和引发的反应。应该用具体的动作、神态、对话来展现 “好问题” 的魅力。就像描述一朵花的绽放,不能只说 “花开了”,要写花瓣慢慢舒展、露珠滚落的样子。
有个学生写自己在科学课上提问的事。他没有直接说 “我的问题很好”,而是这样描述:当老师讲到 “植物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” 时,他举手问 “那路灯下的植物晚上会光合作用吗”,话音刚落,班里安静了几秒,然后有同学开始小声讨论,老师笑着说 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做个实验”。后来他们真的做了实验,虽然结论不复杂,但他记得自己提问时心跳的速度和老师眼里的赞赏。
还有个同学写和爷爷的对话。爷爷总说 “人要往前看”,他却问 “爷爷,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后悔没做的事呀”。爷爷愣了一下,沉默了好久,然后讲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。他写道:“爷爷的声音有点沙哑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白头发上,那一刻我觉得,这个问题好像让我看到了爷爷不一样的一面。” 这种带着情感温度的描写,让 “好问题” 变得可触可感。
四、视角:从 “提问者” 与 “倾听者” 双向切入
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可以从提问者的角度写自己的思考,也可以从倾听者的角度写问题带来的触动。有时候,换个视角会有不一样的发现。就像站在山顶和山底看同一片风景,感受会截然不同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作为倾听者的经历。他的同桌平时很内向,有天突然问他 “为什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呢”。这个问题让他愣住了,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后来他们聊了很久,他发现同桌虽然话少,却有很多自己的想法。他在作文里说:“以前觉得提问是为了得到答案,现在才知道,有些问题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彼此。”
还有个学生写老师对自己问题的回应。他问历史老师 “古代的人没有手机,怎么谈恋爱呢”,本以为老师会觉得这个问题无聊,没想到老师笑着讲了很多古代的爱情故事,还说 “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浪漫”。他从老师的回应里,感受到了提问带来的惊喜。
五、避坑:这些误区要避开
写 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有些同学容易陷入一些误区。比如为了突出问题 “好”,就编造一个不切实际的场景,说自己提出了一个连专家都称赞的问题,这样反而不真实。有个同学写自己问科学家 “宇宙外面是什么”,科学家夸他 “有天赋”,但这样的情节太刻意,不如写自己问妈妈 “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”,妈妈陪自己查资料的经历来得真实。
还有些同学会把 “好问题” 和 “复杂问题” 画等号,觉得问题越难越好。其实不然,像 “为什么天是蓝色的”“为什么我们要睡觉” 这些简单的问题,只要能引发思考,都是好问题。有个学生写自己问奶奶 “为什么您做的菜比饭店的好吃”,奶奶说 “因为放了‘用心’这味调料”,这个简单的问题让他明白了亲情的味道,这样的文章反而动人。
另外,不要只写自己提出的 “好问题”,也可以写别人提出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启发。有个同学写妹妹问他 “哥哥,云会不会累呀”,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,让他开始观察天上的云,发现它们的变化其实很有趣。这样的视角能让文章更丰富。
六、延伸:这些生活场景都能写
生活中还有很多场景藏着 “好问题”。比如在看动画片时,会问 “为什么反派总是最后才被打败”;在帮妈妈做家务时,会问 “为什么擦桌子要顺着一个方向擦”;在和朋友玩游戏时,会问 “为什么这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”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养仓鼠的经历。他看到仓鼠总在夜里活动,就问 “它们白天睡觉会不会做噩梦”。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,但他开始更细心地观察仓鼠,发现它们睡觉的时候会蜷成一个小球,好像很安心。他觉得,这个问题让他和仓鼠的距离更近了。
还有个学生写在图书馆看书的事。他看到一本关于恐龙的书,里面说恐龙灭绝了,就问管理员 “如果恐龙没有灭绝,现在会和人类成为朋友吗”。管理员笑着说 “这是个很有想象力的问题”,还推荐了几本关于恐龙的科幻小说给他。这个问题让他从科普书读到了科幻故事,打开了新的阅读世界。
写 “这是一个好问题”,其实是在写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思考力。每个 “好问题” 都像一颗种子,可能当时看不出什么,但说不定哪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。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有多精彩,而是提问时那份不轻易接受答案的勇气,和提问后那份探索未知的热情。毕竟,所有的知识和智慧,都是从一个小小的 “为什么” 开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