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安徽中考 《从长江的姿态看成长》写作指导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(55分)

长江在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姿态:在群山间曲折蜿蜒,在峡谷中奔腾激荡,在平原上昂扬奔放。

成长也是如此。

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、感触与思考?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,自拟标题,写一篇记叙文。

要求:(1)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;(2)抄袭是不良行为,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;(3)不少于600字。

长江在群山间绕出的弧线,峡谷里撞出的浪花,平原上铺开的波澜,多像我们成长的模样啊。有时得像溪流般绕开礁石,有时要如激流般冲破阻碍,有时又会像阔水般从容舒展。把成长的故事放进自然的意象里,不是要刻意堆砌比喻,而是让那些真实经历过的转弯、冲击与开阔,能借着江水的形态变得更清晰。接下来,我们就从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长江片段” 说起,聊聊这篇记叙文可以怎么写。

一、标题:让 “成长” 与 “江水” 自然相遇

好的标题往往藏着文章的线索。有个学生写学滑板的经历,标题是《摔碎的护膝与未断的浪》,既点出了挫折(摔碎的护膝),又用 “未断的浪” 呼应了长江的意象,比《我的成长故事》要耐读得多。

也可以让标题带着具体的场景。比如写转学后的适应过程,《在陌生的河道里慢慢转弯》就比《成长需要适应》更有画面感。还有个学生写克服演讲恐惧的经历,标题是《当声音像浪花撞开岩壁》—— 这种把抽象感受(声音)和江水动态(浪花撞岩壁)结合的方式,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。

要避免标题变成 “长江 成长” 的简单拼接。与其写《长江教会我成长》,不如试试《那道回水湾教会我的事》,用更具体的水域形态,暗示你要写的某段成长经历。

二、素材选择:找到自己的 “三段水”

长江的不同姿态,其实对应着成长中的不同阶段。但没必要强求自己的经历刚好能分成 “曲折 — 激荡 — 奔放” 三部分,能写出其中一段或两段与水的呼应,就足够动人。

有个学生写学钢琴的经历,她只聚焦于 “峡谷期”:“五级考试前,手指总在跨八度时卡住,像被礁石拦住的水流。老师让我每天慢练二十遍,那段时间琴键上的指纹印,深得像江水冲刷过的岩石纹路。直到考级那天,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去,才发现那些反复练习的瞬间,原来都是在凿开属于自己的河道。” 这里没有写完整的成长曲线,却把 “受阻 — 突破” 的过程,借着峡谷江水的意象写得很透彻。

也可以写 “同一段水” 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模样。比如:“第一次参加校运会跑八百米,总觉得跑道像条永远跑不完的直道,累得想放弃;后来每次训练,看着操场边的小河,发现水流遇到石头时,不是停下来,而是换个方向继续走。现在再跑八百米,呼吸的节奏里,好像能听见水流过鹅卵石的声音。” 这种从 “直道” 到 “绕石而行” 的感悟,比直接说 “要坚持” 更有层次。

要避免把江水的姿态和成长经历硬凑在一起。有个学生写帮邻居奶奶买菜的事,非要扯到 “像长江在平原上奔腾”,反而显得不自然。其实不如老实写:“提着菜篮走过石板路,脚步轻得像溪水漫过鹅卵石 —— 原来帮人做事,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。”

三、细节:让 “水” 藏在故事的褶皱里

江水的意象不该是贴在故事表面的标签,而要变成故事里的一个细节,比如某个场景里真的出现了水,或者某个动作让人想起水的形态。

有个学生写和好朋友闹矛盾又和好的过程,她这样写:“冷战那周,每次经过学校的喷水池,都觉得那些水花像是被冻住了。直到她把道歉的纸条塞进我湿漉漉的游泳帽里 —— 那天刚上完游泳课,纸条上的字迹晕开了一点,像两滴靠得很近的水珠。” 这里的喷水池、游泳帽上的水,都成了情感变化的见证,比直接说 “我们的友谊像江水一样” 要自然得多。

还有个学生写克服数学难题的经历,他用了 “回水” 的意象:“那道几何题卡了我三天,草稿纸上画满了辅助线,像一团乱麻。直到某天早上洗脸,看着水池里的水打转,突然想起老师说过‘有时候退一步,反而能找到出路’。重新画图时,故意把某个角留空,反而像水流遇到回水湾,慢慢绕到了答案那里。” 这种从真实场景(洗脸池的水)里得到的启发,让 “江水” 的意象有了落脚点。

要注意别让 “水” 的细节喧宾夺主。有个学生写参加辩论比赛,花了大量笔墨描写赛场外的雨景,反而冲淡了辩论过程的紧张感。其实不如简单写:“自由辩论时,对方的提问像急流涌来,我深吸一口气,想起下雨时屋檐下的水流,总能找到最稳的落点。” 点到即止,让水的意象服务于故事,而不是盖住故事。

四、结构:让 “水” 推着故事走

没必要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,或许可以从某个与水相关的物件开始,引出一段回忆。有个学生的开头是:“整理书桌时,翻出那块被水泡过的橡皮,边角都软了。这才想起小学三年级,为了抄同桌的数学作业,把橡皮泡在水里假装笔袋漏水 —— 那时候总以为,绕弯子能解决问题,就像看到小溪绕着石头走,以为是在偷懒。” 这样从 “水泡的橡皮” 到 “小溪绕石”,再引出对 “绕弯子” 的反思,故事的展开就像水的流动一样自然。

也可以用 “水的变化” 来串联不同的事件。比如:“六岁那年在河边扔石子,总希望石子能在水面跳得远一点,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石子会沉下去;十二岁学骑自行车,摔在浇过水的水泥地上,才发现原来打滑的时候,慢一点反而更稳;现在看着鱼缸里的鱼,突然明白它们游得那么自在,不是因为水总是平的,是它们懂得跟着水流调整方向。” 这种用不同年龄段与 “水” 相关的小事串联的方式,比按年龄排序更有新意。

要避免在文章结尾硬加一段 “长江启示录”。有个学生写得很好,结尾只是说:“现在每次路过江边,都会停下来看看。江水好像还是老样子,又好像每天都不一样。就像我口袋里的那枚鹅卵石,是去年在江边捡的,现在摸起来,还是湿湿的。” 这种带着余温的结尾,比喊口号式的感悟更有力量。

五、情感表达:让 “顿悟” 像水慢慢漫上来

成长中的感悟,往往不是突然冒出来的,而是像潮水一样慢慢涨上来的。有个学生写被选为班长后的手忙脚乱:“第一次开班会,手心的汗把发言稿都浸湿了,像被雨水打湿的船帆。后来班主任说‘你看江水,遇到窄的地方就慢下来,宽的地方就舒展些’。现在每次组织活动,都会先看看大家的反应,像水流过不同的河床,总要先适应石头的形状。” 这里的感悟,是从 “手心出汗” 到 “适应石头形状” 慢慢生长出来的,不是凭空出现的。

也可以写写那些 “当时没懂,后来才懂” 的瞬间。比如:“小时候总觉得长江的照片不好看,没有瀑布那么壮观。直到去年在江边看日落,发现江水在平原上铺开时,能把晚霞都装进去。这才想起,那次竞选学生会失利后,老师说‘有时候宽广比汹涌更重要’—— 原来她早就把答案藏在风景里了。” 这种带着时间差的理解,让成长的滋味更真实。

别害怕写 “还没完全懂” 的状态。有个学生结尾这样写:“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清成长到底是什么样的,就像每次去江边,都觉得能看懂水流的方向,却又总在第二天发现新的波纹。或许成长就是这样,像江水一样,一边走,一边明白。” 这种带着困惑的坦诚,反而比假装 “大彻大悟” 更动人。

六、避开这些误区

有些同学为了扣题,会在文中反复出现 “长江”“江水” 等词,其实大可不必。有个学生整篇文章没提 “长江”,只写了家门口的小河:“春天河水涨起来的时候,会漫过岸边的石阶,却从不会冲垮什么;夏天水浅了,露出的鹅卵石上,总有小鱼停在那里歇脚。原来河水不管深还是浅,都有自己的走法。” 这样的文章,反而把 “成长如江河” 的意思写透了。

也不要为了追求 “激荡” 的情节,编造自己没经历过的事。有个学生写 “像长江冲破峡谷” 一样克服困难,写的却是参加全国竞赛拿奖 —— 这样的经历如果不是真实的,很容易写得空洞。不如像另一个学生那样,写 “第一次一个人坐公交车,下车时发现坐反了方向,就像水流走错了岔口。但顺着马路往回走,却发现了一家卖很棒的冰淇淋的店”。真实的小事,哪怕只是 “走错路”,只要写出其中的感悟,一样能打动人。

说到底,这篇作文的关键,是找到自己经历中那些像水一样的瞬间 —— 可能是一次转弯,一次冲击,或是一段平静的流淌。不必刻意模仿长江的壮阔,因为每个人的成长,都有属于自己的河道与流速。就像溪水不必羡慕江水的奔腾,它自有绕开礁石的智慧;而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水痕,不管是眼泪、汗水还是雨水,都会让成长的轨迹变得更加清晰。

关联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