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湖南中考 “并非站在山顶,才能被看见” 写作指导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题目:湖南其他地区则以“并非站在山顶,才能被看见”为主题,为考生提供了别样的思考与表达空间。
“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”,这似乎是很多同学默认的想法。运动会上只有冠军会被欢呼,考试中只有第一名会被关注,好像只有站在最高处,我们的努力才有意义。但 “并非站在山顶,才能被看见” 这个主题,恰恰是想让大家换个角度想想:那些在半山腰坚持的人,那些在山脚下默默付出的人,他们的光芒就不该被看见吗?作为初中生,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故事,关键是如何发现并写出这些藏在平凡里的闪光点。
一、选材:从 “非高光时刻” 里找故事
很多同学写这类主题,容易想到 “虽然没得第一,但努力了” 这种思路,其实还有更细腻的素材可以写。比如校园里每天清晨默默打扫卫生的同学,他们从没站在领奖台上,但干净的走廊就是他们被看见的证明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在班级合唱比赛中站在最后一排,全程没被镜头拍到。但她记得自己为了唱准一个高音,每天放学在操场边练到天黑,后来听前排同学说 “后排的和声特别稳”,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了。这个素材没有写比赛结果,却让人感受到了平凡位置上的价值。
还有个学生写爷爷在小区里修自行车的事。爷爷从没想过要出名,只是谁家车坏了他都乐意帮忙。有天放学,他看到好几个邻居围着爷爷道谢,夕阳照在爷爷沾满油污的手上,那双手虽然不好看,却让他觉得比任何奖杯都亮。这种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故事,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二、立意:跳出 “失败与成功” 的对立
有些同学会把主题理解成 “没拿到第一也没关系”,其实还可以挖得更深。“被看见” 不一定是被众人关注,可能是被自己认可,被身边人铭记。就像春天的花,牡丹开得张扬,苔花小得不起眼,但它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绽放过。
有个女生写自己在数学课上总是答错问题,后来却成了小组里的 “错题整理员”。她把大家常错的题目分类抄在本子上,虽然从没被老师在课堂上表扬过,但组员们总说 “有你的本子我们复习省力多了”。她在作文里说:“原来被需要,也是一种被看见。” 这种从 “有用” 出发的思考,比单纯说 “平凡也伟大” 要实在得多。
也有同学写过班级的后勤小组。运动会时大家都在看比赛,他们却在操场角落捡垃圾、搬水。有个运动员跑完步后,特意跑过来对他们说 “谢谢你们的水,太及时了”,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的忙碌特别有意义。这个立意没有否定山顶的光芒,而是告诉我们山腰也有自己的风景。
三、表达: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道理
写这类主题最忌讳空谈 “平凡可贵”,不如用一个动作、一个眼神、一句话来传递感受。就像描述月亮,不用说 “月亮很亮”,可以写 “月光把窗台上的多肉影子拉得很长”。
有个学生写自己参加书法比赛没得奖,却在展览时看到一个小妹妹对着他的作品临摹。他没上前打招呼,只是站在远处看小妹妹歪着头握笔的样子,突然觉得自己练习时磨出的茧子都有了温度。这段描写没有直接说 “我的努力有价值”,但画面里藏着的认可比任何宣言都有力。
还有个同学写妈妈开早餐店的事。妈妈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揉面,手上总是沾着面粉。有天他听到熟客跟妈妈说 “你包的馄饨,汤里有家的味道”,妈妈低头笑的时候,眼角的皱纹里好像盛着光。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,让 “被看见” 变得可触可感。
四、视角:换个 “观察者” 的身份
有时候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反而能发现更多 “被看见” 的瞬间。就像我们总盯着舞台中央,却忘了后台递话筒的人也在发光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当运动会志愿者时的经历。她负责给运动员递毛巾,看着别人冲过终点线时,心里有点羡慕。但有个跑倒数第一的同学接过毛巾时,对她说 “谢谢你等我”,那一刻她突然觉得,等待也是一种参与。这种从 “服务者” 角度出发的感悟,让主题有了新的层次。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黑板报的故事。大家总夸写标题的同学字好看,却没人注意画花边的同学。直到有天老师说 “这些小花边让黑板报活起来了”,画花边的同学脸红的样子,让他明白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。这种通过他人反应来体现价值的写法,比自我肯定更有说服力。
五、避坑:这些误区要避开
有些同学容易把 “不站在山顶” 写成 “不需要努力”,这其实是对主题的误解。就像苔花虽然小,也是努力扎根才开出的花。有个同学写自己故意考了中游,说 “这样很轻松”,这就偏离了主题的初衷 —— 平凡不等于放弃追求,而是在自己的节奏里认真生活。
还有些同学喜欢用名人例子,比如 “爱因斯坦小时候也平凡”,其实不如写身边的人。邻居家的奶奶每天给流浪猫喂食,小区门口的保安总记得住户的名字,这些身边的 “被看见”,比 distant 的名人故事更能引起共鸣。
另外,不要刻意贬低 “山顶” 的价值。有个学生写 “冠军都是运气好”,这种说法反而显得狭隘。真正的理解应该是:山顶有山顶的风光,山腰有山腰的景致,它们只是不同,没有优劣。
六、延伸:这些生活场景都能写
其实生活里到处都是 “非山顶” 的故事。比如下雨天把伞借给别人,自己淋着雨跑回家,后来收到一条感谢的短信;比如学了很久的乐器没上台表演过,却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即兴演奏,被同学说 “原来你弹得这么好”。
有个同学写自己养的小乌龟。它从来不像别的宠物那样讨喜,只是慢慢爬、慢慢吃。但有天他发现小乌龟背上的花纹长变了,才意识到它在自己没注意的时候悄悄长大了。这个发现让他明白,有些成长不需要掌声,自己看见就够了。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的 “植物角”。没人要求谁来照顾那些花草,但总有同学记得浇水、晒太阳。有天大家发现最蔫的那盆绿萝抽出了新芽,虽然没人邀功,但每个人路过时都会多看一眼。这种默默付出后的小惊喜,正是 “被看见” 的另一种模样。
写 “并非站在山顶,才能被看见”,其实是在写我们自己的生活。我们大多时候都不是聚光灯下的那个人,但这不妨碍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。就像教室里的灯,有的挂在天花板中央,有的藏在角落,但打开时都在发光。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看见那些光,更要相信自己发出的光,哪怕只是微光,也有它存在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