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巴中中考 于绝境处开新境 —"韧性的力量" 议论文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韧性是面对恶劣环境的力量,韧性是突破封锁的力量。在绝境中突围,韧性还能成为激发创新的力量。当青蒿变成抗瘟救病的良药青蒿素,这更是个体的力量变为韧性的力量。
任务二:写一篇议论文,不少于600字,根据事件阐明一定道理。
“韧性” 这两个字,拆开来看,“韧” 像一把刀在刀刃上反复打磨,“性” 则是在打磨中形成的特质。同学们写议论文时,总容易把道理讲得干巴巴的,其实韧性的力量藏在很多具体的故事里。作为带过几届毕业班的语文老师,我想和大家聊聊,如何从材料里的 “青蒿素” 这类事例出发,把 “韧性” 的道理说透,让议论文既有筋骨又有血肉,读起来既有说服力又不枯燥。
一、论点:给 “韧性” 搭个清晰的骨架
议论文的论点就像航船的罗盘,得明确才能不跑偏。材料里提到了韧性的三种表现:面对恶劣环境、突破封锁、激发创新。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总论点。
比如有个学生这样开头:“韧性不是一根筋地硬扛,它像竹子 —— 风大时弯弯腰,雨停了再挺直,实在被压得低了,还能从石缝里钻出新芽。” 这个总论点既包含了 “抗压”,又提到了 “创新”,比单纯说 “韧性很重要” 要具体得多。
分论点的设置也得有讲究,不能是简单的重复。有个学生把分论点设为:“韧性是沙漠植物把根扎深的智慧”“韧性是溪流绕开顽石的灵活”“韧性是老树根上长出新枝的惊喜”。这三个分论点分别对应了 “适应环境”“突破阻碍”“激发创新”,层层递进,逻辑就很清晰。
不过要注意,论点不能太玄乎。有同学写 “韧性是宇宙的奥秘”,这就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。不如像另一个学生那样,从材料里的青蒿素入手:“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,靠的正是韧性 —— 在数百次失败中扎根,在古籍与现代科技的夹缝中突围,最终让传统草药开出创新之花。” 这样的论点既有材料支撑,又容易展开论述。
二、论据:让事例自己 “说话”
很多同学写议论文,喜欢堆砌名人名言和事例,却不知道每个事例都要为论点服务。其实论据不在多,而在 “贴”—— 贴论点,贴得越紧越有力量。
材料里的青蒿素是个很好的例子,但不能只简单提一句。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:“屠呦呦团队筛选了 2000 多种中草药,经历了 190 次失败。当发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时,温度却成了新难题。这时有人想起古籍里‘青蒿一握,水二升渍’的记载,改用低温萃取法,终于成功。这过程里,既有面对失败不放弃的坚持,更有从传统智慧中找方法的灵活 —— 这才是韧性的全貌。” 这段描述把 “坚持” 和 “创新” 都点出来了,很好地支撑了 “韧性能激发创新” 的论点。
除了材料里的事例,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找论据。有个学生写小区里的老槐树:“去年台风把它的主干拦腰折断,大家都以为它活不成了。没想到今年春天,断口下方冒出了好几根新枝,歪歪扭扭地朝着阳光生长,到了夏天竟也缀满了绿叶。这让我想起那些在困境中不是硬撑,而是换个方向努力的人 —— 他们的韧性,和这棵树一样,带着生命的机灵劲儿。” 这个事例虽然普通,但和论点结合得很巧妙,比那些生僻的名人故事更让人觉得亲切。
要避免用那些被用滥了的事例。比如一写坚持就提爱迪生发明电灯,一写创新就说爱因斯坦。其实像 “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壁画”“袁隆平在海南荒岛培育杂交水稻” 这些事例,既新鲜又能很好地体现韧性,同学们可以多关注这类不那么 “热门” 但很有说服力的素材。
三、论证:在 “摆事实” 和 “讲道理” 之间搭座桥
论证就是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的过程,就像给珠子穿线,线没穿好,珠子再多也成不了项链。很多同学的问题是,说完事例就直接跳到结论,中间少了分析的环节。
比如有个学生写 “韧性是突破封锁的力量”,举了钱学森回国搞科研的例子:“钱学森在国外受到阻挠,却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。回国后,在艰苦的条件下,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。” 然后就没了。其实这里可以加一句分析:“他的韧性,不仅在于面对封锁时的坚定,更在于把‘不可能’变成‘可能’的智慧 —— 没有先进设备,就用算盘计算数据;缺乏资料,就从基础理论开始摸索。这种在绝境中找方法的能力,正是韧性最珍贵的地方。” 这样一来,事例和论点就联系得更紧密了。
也可以试试用 “反向假设” 的方法来论证。比如写青蒿素的发现,可以说:“如果屠呦呦团队在第 190 次失败时就放弃了,那么青蒿素可能至今还藏在古籍里,无数疟疾病人还在等待治疗。正是因为他们在每一次失败后都想‘再试一次’,这种不向绝境低头的韧性,才最终带来了突破性的发现。” 这种假设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韧性的作用。
还有个学生在写 “韧性能激发创新” 时,用了对比论证:“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像撞到南墙的兔子,要么掉头就跑,要么撞死在墙上;而有韧性的人,会像溪水遇到石头那样,要么绕过去,要么积蓄力量冲过去,甚至能在石头的缝隙里开辟出新的水道。屠呦呦团队面对高温破坏青蒿有效成分的难题,没有硬拼,而是从古籍中找灵感,改用低温萃取法,这就是溪水般的韧性,在困境中开出了创新之花。” 这种对比能让道理更浅显易懂。
四、结构:让文章像台阶一样 “步步高”
议论文的结构就像盖房子,得先有框架再填砖瓦。常见的结构是 “引论 — 本论 — 结论”,但本论部分的安排很有讲究,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。
有个学生的结构就很清晰:开头由青蒿素的发现引出论点 “韧性是从困境中开出的花”;接着分三个部分论述:“这朵花需要扎根的耐心”(用屠呦呦团队反复实验的事例)、“这朵花需要转弯的智慧”(用他们从古籍中找方法的事例)、“这朵花能结出创新的果”(用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事例);最后总结 “生活中的困境,其实都是培育韧性之花的土壤”。这样的结构层层递进,让读者能一步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。
也可以用 “总分总” 的结构,但分论点之间要有区别。比如有个学生总论点是 “韧性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”,分论点分别是 “韧性让生命在绝境中存活”(用沙漠植物的例子)、“韧性让生命在阻碍中前行”(用溪流的例子)、“韧性让生命在传承中创新”(用青蒿素的例子)。这三个分论点从自然到人类,从生存到创新,范围逐渐扩大,逻辑也很顺畅。
要注意避免结构混乱。有同学写着写着就跑偏了,本来在说韧性能激发创新,突然又讲到坚持的重要性,最后又扯回面对恶劣环境,让读者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在写作前,可以先列个简单的提纲,把每个部分要写的内容大致定下来,这样就不容易跑偏了。
五、语言:让道理说得 “入耳” 又 “入心”
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、严密,但也不能太生硬,否则读者读不下去,道理再对也没人听。可以适当用一些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让语言生动起来。
有个学生在开头写道:“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,那么韧性就是路上的铺路石 —— 遇到坑洼时,它能填平;遇到陡坡时,它能垫脚。”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点明了韧性的作用,比 “韧性对人生很重要” 要吸引人得多。
在论述时,也可以用一些口语化但不失严谨的表达。比如有个学生写:“很多人以为韧性就是死扛,其实不是。你看水,软吧?但它能滴穿石头。韧性就像水,不是硬刚,而是慢慢使劲,还能根据情况变个样子 —— 遇到圆石头就绕过去,遇到方石头就从旁边挤过去,实在不行,就化成蒸汽飘过去,最后总能到达想去的地方。” 这样的语言既通俗易懂,又把韧性的特点说清楚了。
不过要注意,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牺牲准确性。有同学写 “韧性像孙悟空的金箍棒,能变大变小”,这个比喻就不太恰当,因为韧性虽然灵活,但不是随心所欲的。还是要把握好生动和准确的平衡。
写 “韧性的力量” 这篇议论文,关键是要把 “韧性” 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,用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逻辑来说明它的作用。从材料里的青蒿素出发,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,再上升到道理的层面,让读者既能看到韧性的表现,又能明白韧性的价值。希望同学们能写出一篇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文章,让读者感受到韧性那股 “于绝境处开新境” 的强大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