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自贡中考 赠人微光,心有余温 ——“赠送” 话题写作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阅读以下材料,根据要求作文。
双手送出快乐,自己也会接收到快乐。传递善良的人,善良会淘洗他,清澈的人会更加清澈,温暖的人会更加温暖。传递爱的人,爱也会回馈他,让他的爱更加宽广深厚。礼物悦人,思维醒人,爱能益人。无论是赠送还是接收,当然都值得欣喜。
请以“赠送”为话题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;②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标题自拟;③不得套作,不得抄袭;④文中的人名、地名、单位名一律用“xx”代替;⑤卷面整洁,字迹清楚;⑥不少于 600 字,最多写满格。
“赠送” 这两个字,拆开看都带着温度。“赠” 字左边是 “贝”,古时候代表财物,右边却藏着 “曾”—— 曾经拥有过,才舍得送出去;“送” 字走之底裹着 “关”,像是把心里的牵挂打包,托风送到对方身边。同学们拿到这个话题,可能会先想到送礼物,但材料里说 “礼物悦人,思维醒人,爱能益人”,可见赠送的东西远不止这些。作为教了多年语文的老师,我想和大家聊聊,如何从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 “赠送” 瞬间入手,写出既有真情实感又不落俗套的文章一、立意:给 “赠送” 找个温暖的内核
很多同学写 “赠送”,总想着写 “送了什么贵重的东西”,其实材料里说得很明白,赠送的价值不在物质,而在那份流动的善意与爱。立意时可以往细里挖,想想赠送之后,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。
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感悟:“赠送像往湖里扔石子,你以为只是送出去一圈涟漪,没想到它荡回来时,带着岸边的花瓣和星光。” 这个立意就很巧妙,把赠送的 “付出” 与 “回馈” 联系起来,比单纯说 “赠送很快乐” 要深刻得多。
也可以从 “赠送的形式” 入手。有个女生发现,奶奶总把晒好的萝卜干分给邻居,装在不同的罐子里 —— 给带孩子的邻居就切得碎一点,给牙口不好的老人就晒得软一点。她在作文里说:“原来最好的赠送,不是把自己有的随便给人,是琢磨着对方需要什么,像裁缝量体裁衣那样用心。” 这种对 “赠送” 的理解,就比泛泛而谈要具体。
不过要注意,立意不能太飘。有同学写 “赠送是宇宙的法则”,这就有点远了。不如像另一个学生那样,从具体场景出发:“下雨天给同学递把伞,自己手里只剩半截伞骨;但走在雨里时,听着两人挤在一把伞下的笑声,倒觉得比独自撑着完整的伞更暖和。” 这样的立意扎根在生活里,读起来才真切。
二、选材:让 “赠送” 带着生活的烟火气
不少同学觉得 “赠送” 没什么好写的,其实它藏在很多日常碎片里。可能是早读课时悄悄塞给同桌的一块润喉糖,是把自己的笔记借给生病的同学,甚至是给问路的陌生人指完路后,对方那句 “谢谢” 带来的回甘。
有个学生写过一件小事:他发现校门口捡废品的老爷爷总盯着别人扔掉的矿泉水瓶,却不好意思上前。于是每天放学,他都把空瓶子踩扁,塞进老爷爷的蛇皮袋,嘴上说着 “老师让垃圾分类”。后来有天降温,老爷爷塞给他一个用毛线织的杯套,针脚歪歪扭扭的,却刚好套住他的保温杯。这个故事里,“赠送” 是双向的,而且都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温柔,特别打动人。
也可以写那些 “看不见的赠送”。比如有个学生写数学老师:“张老师讲题时总爱说‘这个解法是 xx 同学想出来的’,其实那是我上课走神时,他在我笔记本上写的思路。” 这种把功劳让给学生的 “赠送”,比直接给奖品更让人记挂。
要避免选那些刻意煽情的素材。有同学写 “地震时把唯一的面包让给别人”,但自己并没有亲历过,写出来全是套路。不如写真实经历的小事,像有个学生那样:“同桌总忘带红领巾,我每天多带一条放在抽屉里。有天我发烧请假,回来发现课本上每个难点都被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注释,比老师画的还清楚。” 这样的故事,因为真实,反而更有力量。
三、结构:让故事像串珠子一样自然相连
写 “赠送” 的文章,结构不必太复杂,有时候像回忆往事那样,想到哪说到哪,反而更有亲切感。但要注意,串起这些片段的,得是 “赠送” 这条线。
有个学生用 “妈妈的玻璃罐” 作为线索:开头写妈妈有个装着各种小物件的玻璃罐,里面有她给邻居的创可贴、给快递员的润喉糖;中间写自己偷偷拿罐子里的糖送给转学的同学,妈妈发现后没说什么,只是往罐子里添了更多糖;最后写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,把攒的零花钱换成文具,放在社区的 “爱心角”。这个结构用一个物件串起不同的赠送故事,既有条理又有温度。
也可以用 “时间顺序” 来写,但要避免流水账。有个学生写 “四季的赠送”:春天把自己种的薄荷分给同学,夏天帮门卫爷爷浇花,秋天捡银杏叶做成书签送给老师,冬天把暖手宝借给冻得发抖的路人。每个季节的故事都不长,但合在一起,就像一幅关于赠送的连环画。
要注意,结构里最好有个小小的 “转折” 或 “发现”。有个学生一开始写自己不情愿把漫画书借给同学,怕对方弄脏,后来发现同学在书里夹了张感谢卡,还包了书皮,从此他的书总是 “在路上”—— 今天在这个同学桌上,明天在那个同学书包里,书角磨圆了,却多了很多批注和笑脸。这个从 “不情愿” 到 “主动分享” 的转变,让 “赠送” 的意义更突出了。
四、语言:让文字带着体温
写 “赠送” 这类温暖的话题,语言不用太华丽,朴实的句子反而更能传递真情。关键是要写出那些能 “摸得着” 的细节 —— 比如对方接过东西时的温度,赠送时自己心跳的速度。
有个学生写递伞给陌生人的场景:“阿姨接过伞时,手指碰了碰我的手背,凉飕飕的,像刚从雨里捞出来。她想说什么,嘴张了张又合上,转身走了几步,突然回头朝我挥挥手,伞柄上的水珠甩出来,在阳光下亮闪闪的,像撒了把星星。” 这段文字没有 “感动” 之类的词,却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也可以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。比如有个学生写分享零食:“把薯片分给后座的同学时,感觉像把快乐掰成了两半,他咬下去咔嚓响的那一刻,我手里剩下的半袋,好像比原来更脆了。” 这种带着孩子气的表达,反而特别真实。
不过要注意,别为了 “接地气” 就写得太随意。有同学写 “我把笔给了他”,就太干了。不如改成:“我把那支带卡通图案的笔塞给他,笔杆上还留着我握出来的汗印。他愣了愣,把自己那支没水的笔往兜里揣,揣了两次才塞进去。” 这样一写,画面感就出来了。
五、情感:在 “小别扭” 里见真情
写 “赠送” 时,不一定非要写 “高高兴兴地给”,有时候那些带着点犹豫、不舍的赠送,反而更真实。就像有个学生说的:“把最喜欢的橡皮送给同桌时,心里像被猫爪挠了一下,但看到他用新橡皮把作业擦得干干净净,那点不舍突然就变成了甜的。”
也可以写写 “被赠送” 的感动。有个学生写自己考试失利时,前桌把一张画着笑脸的便利贴贴在他的笔盒上,“便利贴边角有点卷,像是从本子上撕了很久才下定决心送过来。我摸着那个歪歪扭扭的笑脸,突然觉得眼泪没那么烫了。” 这种藏在细节里的关心,比直白的安慰更动人。
要避免写得太 “完美”。有同学写自己每次赠送都心甘情愿,对方每次都感激涕零,这其实不太真实。不如像另一个学生那样:“我把攒了很久的贴纸送给妹妹,她高兴得跳起来,却不小心撕坏了一张。我差点哭出来,但看到她用胶带小心翼翼粘好,贴在床头最显眼的地方,突然觉得那张有点皱的贴纸,比完整的更珍贵。” 这种带着小遗憾的温暖,反而更贴近生活。
“赠送” 这个话题,说到底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它可能只是举手之劳,却像春风拂过湖面,涟漪会一圈圈荡开。希望同学们能从自己的经历里,找出那些带着温度的片段,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:原来一个小小的赠送,能在心里留下这么久的余温。就像老话说的 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但其实那香气不止在手上,更会飘进心里,慢慢酿成甜甜的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