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内江中考 《那句话,拨动了我的心弦》写作指导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阅读下面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提到:“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,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,却总能因一句话、一段文,泛起相似的涟漪。”
初中语文课本中是否有那么一句话(含现代文、古诗文),穿越时光,唤起了你内心的感动?请以“那句话,拨动了我的心弦”为题,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。
写作要求:①除诗歌、戏剧外,文体不限;②书写工整,卷面整洁;③文中不得透露自己真实的人名、校名和地名等信息。
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字,往往像一颗颗埋在时光里的种子。或许是初读时只觉平淡的一句话,在某个黄昏的操场、某次与朋友的争执后,突然就从记忆里冒出来,带着温热的触感。“那句话,拨动了我的心弦” 这个题目,其实是在问:课本里的文字,如何悄悄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?接下来,我们就从选句、叙事、情感三个维度,聊聊怎样让这篇文章既有课本的根基,又有属于自己的心跳。
一、选句:不是所有名言都适合 “拨动心弦”
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,就想选课本里最 “有名” 的句子,比如 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 或者 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。但仔细想想,这些句子更像高悬的灯塔,真正能拨动心弦的,往往是那些带着生活褶皱的表达。
比如《秋天的怀念》里 “咱娘儿俩在一块儿,好好儿活,好好儿活”,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藏着母亲对病痛中孩子最朴素的托举。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场景:自己因为考试失利躲在房间哭,奶奶端着一碗热汤进来,没说什么安慰的话,只是重复着 “咱祖孙俩好好过日子”,那一刻突然想起史铁生母亲的这句话,原来 “好好活” 三个字里,藏着比鼓励更重的力量。
再看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 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”,有个孩子写自己搬家时,站在空荡荡的老院子里,突然想起这句话 —— 原来鲁迅写的不只是百草园,更是每个孩子心里那个舍不得告别的夏天。这种在生活场景里突然重逢的句子,比刻意挑选的名言更有穿透力。
要注意的是,选句时可以问问自己:这句话第一次让你心里一动,是在什么时刻?如果想不起来具体场景,那可能还没真正走进你的心里。
二、叙事:让 “那句话” 自然地站出来
不少同学的作文容易陷入 “先讲故事,最后硬塞句子” 的套路。其实好的叙事,应该让那句话像春雨一样,在情节里自然渗透。
有个学生写《背影》里的 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”,他没有直接写父亲送自己上学的场景,而是先写父亲总爱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外套,每次来学校看他,都会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站很久。直到某天暴雨,父亲浑身湿透地把伞塞给他,转身走进雨里时,那件蓝外套贴在背上的样子,突然就让他想起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。这里的句子不是被 “请” 出来的,而是从场景里 “长” 出来的。
反过来想,如果写 “我遇到困难时,想起了‘宝剑锋从磨砺出’”,就显得生硬。不如试试这样的思路:先写自己学吉他时手指磨出茧子,想放弃的那个晚上,看到琴包上贴着的便利贴 —— 是妈妈抄的《竹石》里的 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,字迹歪歪扭扭,却突然让你想起课本里郑板桥写竹子时的倔强。你看,句子附着在具体的物件和动作上,才会有真实的重量。
三、情感:别让 “感动” 停留在表面
“拨动心弦” 的感觉,常常不是大哭大闹,而是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胸口,有点闷,又有点暖。写这种情感,要避开 “我很感动”“这句话让我终身难忘” 这类直白的宣告。
比如写《散步》里 “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,就是整个世界”,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:周末和爸爸妈妈爬山,爸爸扶着奶奶,自己牵着妈妈的手,走到半山腰时,回头看见夕阳把四个人的影子叠在一起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课本里说的 “整个世界”,原来就是这双交握的手,这串慢慢移动的脚印。他没有说感动,却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被亲情包裹的震颤。
有时候,句子带来的共鸣可能带着点苦涩。比如《最后一课》里 “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,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,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”,有个孩子写自己在国外旅行时,听到邻桌的人用中文吵架,一开始觉得尴尬,后来却突然想起都德的这句话 —— 原来母语不是课堂上要默写的词语,是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让你找到归属感的声音。这种从尴尬到醒悟的转折,比直接赞美母语更动人。
四、避免的陷阱:别让课本变成 “背景板”
有些同学会花大量笔墨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,比如 “这句话用了比喻,生动形象”,但题目要的不是阅读分析,而是这句话如何进入了你的生命。课本里的注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,我们要做的,是写出那些注释之外的、属于你的故事。
比如《岳阳楼记》里的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,与其分析它的对偶句式,不如写某个清晨看到清洁工在扫落叶,想起这句话 —— 原来 “忧” 不一定是家国大事,也可以是有人在默默为我们的生活操心。这种从宏大到细微的落地,才能让句子真正扎根在你的文字里。
或许你会问,一定要写正面的感动吗?其实不一定。有个学生写《孔乙己》里 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,他说自己在旧书摊看到一本被撕了封面的课本,突然想起这句话 ——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文字,是不是也像孔乙己一样,在某个角落 “的确死了”?这种带着困惑的思考,反而让句子有了更复杂的回响。
课本里的每句话,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时刻与我们相遇。当你写下 “那句话,拨动了我的心弦” 时,其实是在告诉世界:这些文字,我读懂了,并且,它们变成了我的一部分。这大概就是语文课本最温柔的力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