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成都中考 从《复活的土地》到笔下文字:初中作文多维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今年的作文题目是:

阅读艾青《复活的土地》片段,回答后面问题。

播种者呵/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,/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/大地将孕育/金色的颗粒。/就在此刻,/你悲哀的诗人呀,/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,/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/久久负伤着的心

里:/因为,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,在明朗的天空下/已复活了!/苦难也已成为记忆,/在它温热的胸膛里/重新漩流着的/将是战斗者的血液。

辛勤的劳作,金色的颗粒,彰显自然法则,体现成长密码,蕴含辩证关系。结合以上诗句和自身经历,写一篇作文

面对结合艾青《复活的土地》片段写作的题目,不少学生会觉得诗歌难懂,不知如何关联自身经历。其实诗中的 “辛勤劳作”“金色颗粒” 离我们很近,就像每天背单词、练跑步,付出后总会有收获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发现学生常陷入要么只谈诗句、要么只讲琐事的误区。好的作文应让诗句与生活相互映照。接下来,我从主题理解、素材挖掘、结构搭建、语言表达几个方面,结合学生案例详细说说,帮大家找到写作的切入点。

一、主题理解:让诗句扎根生活土壤

很多学生读诗时,容易把 “播种者”“大地” 这些词看得太抽象。其实可以把诗句翻译成日常场景,比如 “播种” 就是开始做一件需要坚持的事,“金色颗粒” 就是努力后的小成果。

有个女生学古筝,她这样写:“第一次弹《渔舟唱晚》时,手指总在琴弦上打滑,像在光滑的田埂上摔跤。每天放学后练半小时,指尖磨出的茧子像撒在土里的种子。三个月后,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老师说‘有那股流水的味道了’—— 原来这就是诗里说的‘金色的颗粒’,不是什么大奖,是藏在指尖的踏实。” 这种把练琴和播种联系起来的想法,让诗句有了生活的温度。

关于 “苦难成为记忆”,不必想到惊天动地的大事。有个男生体育不好,800 米总不及格。他写道:“每次跑到第二圈,喉咙像塞着沙子,腿沉得像灌了铅。但我知道不能停,就像诗里说的大地,就算经历过寒冬,也得等着春天。现在能跑到及格线了,那些喘不上气的瞬间,倒成了和同学吹牛的资本 —— 原来苦难真的会变成记忆里的光。” 这样的理解,把诗句拉到了真实的成长里。

要注意的是,不能把 “劳作” 和 “颗粒” 简单对等。有个学生写 “每天背单词,考试得了高分”,虽然扣题,但少了点深度。后来他加了句:“有次在街上看到外国游客问路,我居然能听懂几个词,比考试得高分更让人开心。原来‘金色颗粒’不止一种,有些收获藏在你没预料的地方。” 这就体现出了对 “自然法则” 的思考。

二、素材挖掘:在日常琐事里找 “播种” 痕迹

学生常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平淡,没有 “辛勤劳作” 的故事。其实每天发生的小事里,藏着很多播种与收获的瞬间,关键是要找到那个 “付出后有变化” 的节点。

有个学生养了只受伤的麻雀,他写道:“刚把它带回家时,羽毛乱糟糟的,只会发抖。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它翅膀上的伤口,像给土地松土。两周后,它开始在窗台上跳,三周后能飞起来撞窗户。放走它那天,看着它歪歪扭扭的背影,突然懂了诗里说的‘大地孕育颗粒’—— 不是所有付出都要把东西留在身边,有些收获是看着它飞向天空。” 这个素材很特别,把照顾麻雀的过程变成了播种的隐喻。
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图书角:“刚开学时,图书角只有几本破旧的童话书。老师让我们每人带一本书来,每周三中午一起读。我带了本《昆虫记》,慢慢发现有人在书里夹小纸条,写着‘原来萤火虫是食肉的’。现在图书角的书堆到了窗台,纸条攒了满满一盒 —— 这大概就是‘我们肯辛勤地劳作’,不用多伟大,把小事做下去就会有样子。” 这种从集体生活里找素材的方式,让 “劳作” 有了更丰富的含义。

要避免素材没有 “过程感”。有个学生写 “学骑自行车”,只说 “摔了很多次,最后学会了”,没写出 “劳作” 的细节。后来他补充:“爸爸扶着车后座跑了整整三个傍晚,每次我喊‘别松手’,他都笑着说‘快了’。直到有天回头,发现他站在远处喘气,我自己已经骑出了老远。原来‘辛勤’有时候不止是自己的汗水。” 这样的素材就有了层次。

三、结构搭建:让诗句与故事自然交织

不少学生写这类作文,要么先抄一段诗句再讲个故事,要么故事讲完了才提一句诗,显得很生硬。其实可以让诗句像线索一样,自然地出现在故事的转折点。

有个学生的结构很巧妙:开头写自己在阳台种向日葵,种子总不发芽,心里着急;中间部分引用 “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/ 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”,写自己每天浇水、松土,甚至偷偷跟种子说话;结尾写某天早上发现嫩芽钻出来,突然明白 “原来大地不会骗你,就像努力不会白费”。诗句在这里不是装饰品,而是推动思考的催化剂。

也可以用 “诗句引出疑问,故事解答疑问” 的结构。有个学生这样开头:“读诗时总在想,‘苦难也已成为记忆’是什么感觉?我数学一直不好,错题本写得像本难过的日记。” 接着讲自己每天整理错题,遇到难题时就想起这句诗;最后写期中考试进步了,看着错题本突然觉得 “那些红叉叉像土地里的养分,原来苦难真的会变成肥料”。这种从疑问到领悟的过程,让结构很清晰。

要注意别让诗句和故事各占一半。有个学生写了三行诗,又写了三段打篮球的事,两者没关联。后来他改了一句:“投篮时总要瞄准篮筐,就像播种者盯着土地 —— 诗里说的‘应该播种的时候’,对我来说就是每次起跳的瞬间。” 这样一来,结构就紧凑了。

四、语言表达:让文字带着泥土的温度

诗歌的语言很优美,但作文里不用刻意模仿。用自己的话写真实感受,反而更有力量。有个学生仿写诗句 “拂去往日的忧郁”,写成 “擦掉眼泪继续做题”,虽然朴素,却很动人。

可以适当加入感官细节。写 “辛勤劳作”,别只说 “很累”,可以写 “汗水滴在作业本上,晕开了钢笔字,像给土地浇水”;写 “金色颗粒”,别只说 “很高兴”,可以写 “听到老师念分数时,耳朵里嗡嗡响,像有麦子在风中摇”。有个学生这样写练书法:“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样子,像种子在土里发芽。手腕酸得抬不起来时,就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 —— 它们虽然不好看,却是我种下的‘颗粒’。” 这样的表达带着画面感,很生动。

语气可以灵活些,不用总是很严肃。有个学生写:“原来诗里说的‘劳作’,就是我妈说的‘别偷懒’。每天多背一个单词,多做一道题,就像给地里多浇一勺水。谁知道哪天就长出个惊喜呢?” 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语言,反而让道理更易懂。

五、避开常见的写作陷阱

学生写这类作文,容易出现几个问题。最常见的是把 “劳作” 写成 “受苦”,比如 “每天学习到深夜,太辛苦了”,却没写收获。其实可以像有个学生那样写:“熬夜背的课文,第二天在课堂上流利背出来时,觉得路灯下的影子都在笑 —— 原来辛苦里藏着甜。”

还有些学生喜欢写 “突然明白了什么道理”,显得很刻意。不如像那个养麻雀的学生,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来体现领悟,比如 “看着麻雀飞远,手里还捏着它没吃完的小米,突然就懂了”。

另外,别把 “金色颗粒” 想得太大。有个学生非要写 “考上重点高中”,其实 “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”“跑步比上次快了一秒” 都是很好的 “颗粒”。就像诗里说的,大地孕育的不只是麦子,还有路边的小花。

六、挖掘辩证关系:让思考多一层深度

题目提到 “蕴含辩证关系”,对初中生来说,不用想太复杂,比如 “付出不一定马上有回报,但不付出一定没有”“辛苦时觉得难,回头看却很珍贵”。

有个学生写学游泳:“刚学的时候,觉得水像敌人,总把我往下按。练了一个月才能浮起来,这时才发现水其实很温柔。原来大地和人一样,不会一下子就给你好东西,得等你懂它了才行。” 这种从对立到理解的转变,就是一种辩证思考。
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拔河比赛:“赛前每天练得手心通红,比赛却输了。大家坐在地上哭,班长突然说‘我们比上次多坚持了十秒呢’。这时才明白,‘金色颗粒’不一定是冠军,是比以前更有力气的手。” 这种对 “收获” 的重新理解,也体现了辩证思维。

七、试试这样打开思路

如果实在没头绪,可以做个小练习:列出三件 “做了很久才看到效果” 的事,比如练字、减肥、学英语;然后写下每个过程中 “最难的瞬间” 和 “开心的瞬间”;最后想想这些事和诗里的句子有什么像的地方。

有个学生通过这个练习,写出了这样的片段:“每天早上读英语,舌头像打了结,总被同桌笑。最难的时候想放弃,但看到课本上画的小星星(老师奖励的),又舍不得。现在能流利读课文了,才知道诗里说的‘大地复活’,就是你突然发现,那些难住你的东西,不知不觉就被克服了。” 这样的文字,既有个人体验,又呼应了诗句。

其实写作就像诗里说的播种,不用急着看到成果。把自己真实的经历、真诚的思考写下来,哪怕像刚发芽的小苗,也自有它的生命力。毕竟,最动人的文字,永远是带着自己体温的那些。

关联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