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达州中考 初中作文 “点燃” 主题写作指导与示例解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1.点燃不仅是物质上的发光和发亮,也是情感上的唤醒和激励,精神上的觉醒和激发,思想上的点醒和激活。
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则为话题,自选角度作文。
“点燃” 二字,初看是火石相击的瞬间,是烛芯跳动的光焰,是物质层面的发光发热。但细究之下,它更藏着情感的温度 —— 一句鼓励的话唤醒失落的心田,一次温暖的援手激励前行的脚步;也蕴含着精神的力量 —— 一本好书让人挣脱迷茫,一个榜样使人找到方向。对初中生而言,写好 “点燃” 主题的作文,需从具象的 “燃烧” 入手,逐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与精神内核。本文将从内涵解读、素材选择、结构设计、语言表达等角度,结合具体示例展开辅导,帮助学生用细腻笔触描绘 “点燃” 的瞬间与力量。
一、内涵解读:拆开 “点燃” 的多层包裹
拿到 “点燃” 这个话题,不少学生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生日蜡烛、篝火晚会这类场景。这些当然是不错的切入点,但如果只停留在物质燃烧的层面,文章就容易显得单薄。其实,“点燃” 的内涵可以更丰富些。
不妨先想想,哪些瞬间曾让你心里 “亮了一下”?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经历:“数学考砸后趴在桌上,同桌把她的错题本推过来,扉页上写着‘错一次就离对近了一步’。那天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,刚好照在那句话上,突然觉得心里堵着的东西好像化了。” 这里的 “点燃”,就是同学的善意带来的情感唤醒,比写篝火晚会更有嚼头。
再往深一层,“点燃” 也可能是自我的觉醒。有个学生描述过这样的时刻:“第一次独自走夜路,手里的手电筒忽明忽暗。路过老槐树时,想起奶奶说‘影子越黑,光就越亮’,突然就不害怕了。原来勇气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心里的灯被点亮了。” 这种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,也是 “点燃” 的一种形态,更能体现成长的轨迹。
还可以思考 “点燃” 的传递性。就像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,善意和力量也能这样传递下去。有学生写过班级里的小事:“语文课代表总帮同学批改作文,她的红笔圈出的不只是错字,还有‘这个比喻很新鲜’这样的话。后来,越来越多同学开始互相点评,班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,大家都不再怕写作文了。” 这种由点到面的 “点燃”,让主题更有广度。
甚至,“点燃” 也可能是对某种信念的确认。有个学生在参观科技馆时写道:“看到那些旧时代的望远镜,讲解员说最早的天文学家就是靠它们,一点点看清宇宙的样子。突然觉得,好奇心就是人类最该点燃的东西,不管过去还是现在。” 这种对抽象信念的感悟,让 “点燃” 有了更深远的意味。
二、素材选择:从生活褶皱里捡 “火星”
很多学生觉得 “点燃” 这类主题不好写,总说自己没遇到过什么 “惊天动地的点燃瞬间”。其实,真正能打动人的素材,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,像那些不经意间迸出的火星,细小却有温度。
家庭场景里的 “点燃”,常常藏在不显眼的细节里。有个学生写过父亲的沉默:“老爸很少说话,我总觉得他不关心我。直到那次发烧,迷迷糊糊中感觉他用手背碰我的额头,动作生涩得像在摆弄什么易碎品。后来发现他床头放着本《初中生护理常识》,折角的地方刚好是‘发烧护理’那页。那一刻,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心里烧了起来,暖烘烘的。” 这样的素材,没有激烈的情节,却把父爱的 “点燃” 写得很动人。
校园里的 “点燃”,可能藏在老师的某个举动里。有个学生回忆道:“作文总是得及格分,直到有次新老师在评语里写‘你的句子像带着露水的草叶,很干净’。那句话让我愣了很久,原来我写的东西不是没用的。后来试着多写,发现笔尖好像被点燃了,停不下来。” 老师的肯定,就像一根火柴,点燃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,这样的素材真实又有力量。
陌生人之间的 “点燃”,往往带着不期而遇的温暖。有学生写过下雨天的经历:“没带伞站在公交站台,卖烤红薯的阿姨把她的大伞往我这边挪了挪。红薯的热气混着雨水的味道,她说‘雨天撑一把伞的人,就是一伙的’。那天的雨很大,但心里好像被什么点燃了,一点都不冷。” 这种偶然的善意,让 “点燃” 有了更朴素的底色。
甚至,与自然的相遇也可能带来 “点燃”。有个学生描述过这样的场景:“连续几天阴雨后,早上推开窗突然看到彩虹,挂在对面的屋顶上。突然想起科学课上说彩虹是阳光被水滴点燃的样子,觉得生活好像也是这样,再闷的日子,也会有被点亮的时刻。” 这种从自然中获得的感悟,让 “点燃” 多了些诗意。
需要注意的是,素材不在大小,关键是要写出 “点燃” 的过程。是从无到有的瞬间?还是慢慢升温的过程?有个学生写得很细腻:“一开始觉得学画画很枯燥,直到有次老师让画‘自己喜欢的声音’。我试着把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画成斜线,老师在旁边说‘这是会下雨的画’。从那天起,画笔好像被点燃了,画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了。” 这种从抵触到热爱的转变,把 “点燃” 的层次感写出来了。
三、结构设计:让 “火光” 自然生长
好的结构能让 “点燃” 的过程更清晰,就像堆篝火时,先放引柴,再架木柴,最后让火焰慢慢升腾。但结构也不是固定的公式,得根据素材的特点来安排。
有些故事适合用 “对比法”。先写 “未点燃” 时的状态,再写 “点燃” 的瞬间,最后写 “点燃” 后的变化。有个学生写自己学游泳:“一开始总怕呛水,教练怎么说都不敢松手。直到有次他说‘你看水里的影子,它在跟着你动呢’。盯着影子划了几下,突然就会了。现在每次下水,都觉得那一天的阳光和水花,还在心里亮着。” 这种前后对比,不用刻意抒情,“点燃” 的力量自然就显现出来了。
还有些故事适合用 “细节串联法”,用几个小场景展现 “点燃” 的过程。比如从抵触到接受,再到主动传递。有学生写过这样的片段:“第一次当值日生,觉得擦黑板很麻烦。同桌说‘你看阳光照在干净的黑板上,像镜子一样’。后来每次擦完,都忍不住多看两眼。有次新同学不会擦高处,我踮起脚帮他,突然想起同桌的话,原来有些事做着做着,就觉得有意思了。” 几个小细节连起来,“点燃” 的轨迹就很清楚了。
也可以试试 “物件线索法”,用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 “点燃” 的载体。比如一盏灯、一本书、一支笔。有个学生写过一支旧钢笔:“那是爷爷用过的钢笔,笔帽上有个小缺口。一开始觉得不好用,直到有次写作文,笔锋突然顺畅起来,好像爷爷在旁边说‘慢慢写,字会听话的’。从那以后,这支笔好像被点燃了,写出来的字都比以前有劲儿。” 这个物件成了情感的寄托,让 “点燃” 的过程更具体。
不过,结构也不一定非要工整。有时候,略带跳跃的叙述反而更真实。比如突然想起某个场景,又联想到当下的感受。有个学生这样写:“整理书包时翻到去年的运动会号码布,上面还沾着草汁。想起冲线时全班同学的喊声,当时觉得腿都软了,现在却觉得那喊声好像还在耳边。原来有些瞬间被点燃后,火是不会灭的。” 这种带着回忆的叙述,让 “点燃” 有了时间的厚度。
四、语言表达:让 “火苗” 有温度
很多学生写 “点燃” 时,喜欢用 “我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” 这样的句子。其实,不如用具体的描写让 “点燃” 更有温度。语言就像柴火,得选对了,火焰才能烧得旺。
怎么把 “感动的点燃” 写具体?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句子:“听到她愿意借我笔记时,鼻子突然有点酸,赶紧低头翻书包,假装找东西。她的声音很轻,却像划了根火柴,把刚才还觉得冷的教室,照得暖暖的。” 比起 “我很感动”,这样的描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暖意。
写 “觉醒的点燃” 时,可以避开直接的表述。比如:“盯着试卷上的红叉发呆,突然看到桌角的便利贴,是自己上周写的‘再难也要弄懂’。阳光刚好照在‘要’字上,突然就拿起了笔。” 动作和细节的描写,比 “我突然想通了” 更有力量。
还有 “传递的点燃”,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:“把伞递给没带伞的学弟时,他说了句‘谢谢学长’。突然想起去年下雨,也是个陌生的学长把伞借给我。风有点大,伞柄在手里暖暖的,好像有什么东西,从去年传到了今天。” 具体的场景和感受,让抽象的 “传递” 有了依托。
有时候,环境描写也能帮上忙。比如写 “点燃” 时的场景:“晚自习的教室很安静,只有笔尖划过纸的声音。解出那道数学题时,窗外的月亮刚好从云里钻出来,照亮了草稿纸上画了又改的算式。那一刻,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心里炸开了,暖暖的,亮亮的。” 环境的烘托,让 “点燃” 的瞬间更有氛围感。
要避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,初中生的文字贵在真诚。有个学生写得很朴实:“以前觉得帮别人做事挺傻的,直到那次帮邻居奶奶提菜,她夸我‘真是个好小伙’。那句话听着挺普通,可那天晚上吃饭,觉得菜都比平时香。” 这样的句子虽然简单,却比刻意雕琢的文字更能打动人。
五、视角创新:换个角度看 “火光”
如果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写 “点燃”,不妨试试换个视角,也许能有新的发现。就像看篝火,从不同的位置看,火苗的样子也不一样。
比如从 “被点燃者” 的角度来写。有个学生写自己转学后的经历:“刚转来的那周,总一个人坐在角落。班长把班会记录本递给我,说‘帮我看看有没有写错的’。本子上的字歪歪扭扭的,可我知道,她是想让我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份子。那天的夕阳透过窗户,照在本子上,暖烘烘的。”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 “点燃” 的温暖。
也可以试试 “点燃者” 的视角。比如自己如何无意中点燃了别人。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事:“看到同桌在偷偷哭,想起妈妈说过‘递张纸巾比说什么都管用’。把纸巾放在她桌上时,没敢看她。后来她把自己的零食分给我,才知道原来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,也能让人心里亮起来。” 这种视角能让 “点燃” 多一层反思的意味。
甚至可以用 “物件自述” 的方式。有个学生以 “旧台灯” 的口吻写:“我是小主人的台灯,灯泡已经换过三次了。以前他总爱对着我发呆,直到有天他在我旁边贴了张纸条‘为了梦想,加油’。从那以后,每天晚上,他写字的影子在墙上晃啊晃,我知道,他心里的那盏灯,比我的光亮多了。” 这种拟人化的视角,会让故事更有趣味性。
还有 “时间” 的视角,比如几年后回望当年的 “点燃” 瞬间。“现在看着书桌上的奖牌,总想起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的紧张。当时老师在我手心画了个星星,说‘紧张就摸摸它,我在下面看着你’。那时候的星星早就看不见了,可每次紧张,手心好像还能感觉到温度。原来有些点燃,能暖一辈子。” 时间的沉淀,让 “点燃” 的意义有了新的解读。
六、避免误区:别让 “火苗” 熄灭
写作时有些常见的误区,就像堆篝火时没处理好柴草,容易让 “火苗” 熄灭,影响表达效果。
不要把 “点燃” 写得太刻意。有些学生喜欢写 “经过这件事,我心里被点燃了”,这样的表述太直白,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美感。不如用具体的变化来体现,比如 “从那以后,每天早上我都会主动和同学打招呼”,或者 “遇到难题时,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放弃了”。
也不要为了 “点燃” 而编造情节。有个学生写自己被老师的话 “点燃”,但细节却很空洞:“老师说的话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的心。” 其实,真实的小事更有力量,比如 “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,指着错题说‘这里拐个弯就对了’,说话时的热气吹到我的练习册上,突然就明白了”。真实的细节比虚构的抒情更能打动人。
还要注意避免 “万能素材” 的套用。比如不管什么主题都写 “运动会上同学为我加油,点燃了我的斗志”,这样的素材用多了就失去了新意。其实,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有独特的细节,哪怕是 “一次成功的值日”“一句陌生人的提醒”,只要写出自己的感受,就能出彩。
另外,不要忽略 “点燃” 后的余温。有些文章只写 “点燃” 的瞬间,却没写之后的影响,就像只点燃了引柴,没架上木柴,火焰很快就灭了。有个学生写得很好:“那次被老师鼓励后,我开始每天背五个单词。现在已经坚持三个月了,虽然进步不大,但每天翻开单词本,都能想起老师当时的眼神,好像那团火还在烧着。” 这种对后续影响的描写,让 “点燃” 更有力量。
七、修改提升:让 “火焰” 更旺
写完初稿不是结束,修改能让 “点燃” 的过程更清晰,就像给篝火添柴,让火焰烧得更旺。修改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。
先看看有没有 “多余的柴草”。有些句子看似华丽,其实对表达 “点燃” 没什么帮助。比如 “我的心里像被太阳照亮,充满了无尽的光芒”,这样的句子不如 “那天之后,放学路上总能哼起歌来” 来得实在。修改时,要删掉那些空洞的抒情,保留有具体内容的描写。
再检查细节是否 “扎实”。比如写 “妈妈的鼓励”,如果只说 “妈妈的话让我很受鼓舞”,就很笼统。可以改成 “妈妈把削好的苹果放在我书桌上,说‘累了就歇会儿,不急’,苹果的香味混着她的声音,突然就觉得有劲儿了”。细节越具体,读者的感受就越真切。
还要看看 “点燃” 的 “节奏” 是否合适。有时候前面铺垫太多,“点燃” 的瞬间反而显得平淡;有时候又太急于 “点燃”,少了酝酿的过程。可以试着调整段落的顺序,让 “点燃” 的过程更自然。比如有个学生初稿里先写自己变得开朗,再写被同学鼓励的经历,修改后先写自己以前很内向,再写同学如何主动和他说话,最后写自己的变化,“点燃” 的节奏就顺畅多了。
也可以读给别人听听,看看哪里没 “点燃” 到位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清楚的地方,别人可能没什么感觉,这时候就要想想是不是细节不够,或者情感表达得不够到位。有个学生写 “点燃” 的瞬间,一开始只说 “我突然就明白了”,同学听了没感觉。后来他修改成:“盯着那道被圈出来的错题,突然想起老师说‘别怕错,错了才知道哪里要改’,手里的笔好像被烫了一下,赶紧拿起橡皮擦掉错误的地方。” 这样一改,“点燃” 的感觉就出来了。
写 “点燃” 这样的主题,说到底是写那些让生命变得更明亮的瞬间。对初中生来说,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,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就好。生活中的那些小善意、小发现、小成长,其实都是 “点燃” 的素材。希望通过这些指导,能帮助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,用文字描绘出那些 “点燃” 的瞬间,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温度与力量。也许在写作的过程中,他们也会发现,原来自己的生活里,藏着这么多被 “点燃” 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