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眉山中考 初中作文《精卫》创写指导与示例解析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'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请根据这则材料大胆发挥想象,创写一则故事。
要求故事情节曲折,不少于 600字。
“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 这则仅三十余字的神话,蕴含着不屈的意志与悲壮的力量。对初中生而言,将其创写成情节曲折的故事,需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,用想象填补空白,赋予人物血肉,让简单的叙事生长出丰富的细节。本文将从主题挖掘、情节设计、细节描写、视角创新等方面,结合具体示例展开辅导,帮助学生在神话与现实的缝隙中,创作出既有古韵又具新意的故事。
一、主题挖掘:不止于 “填海” 的精神内核
很多学生拿到这则材料,可能会直接聚焦于精卫如何日复一日地衔石填海,突出其坚持不懈。这固然抓住了核心,但如果能再往深处挖一挖,或许能让主题更丰富。
我们不妨想想,女娃为何独爱游东海?是东海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,还是她本身就有着冒险的天性?有个学生在创写时加入了这样的背景:“东海的潮声里藏着古老的歌谣,女娃总说那是海神在讲故事。每次瞒着侍从溜到海边,她都能捡回带着花纹的贝壳,说那是大海写给她的信。” 这样一写,女娃的形象就鲜活了,她的溺亡也因此更添了几分宿命感,而她化为精卫后的填海,也多了一层与大海 “对话” 的意味。
再比如,精卫填海仅仅是出于怨恨吗?或许还有更复杂的情感。有学生写道:“当尖利的喙第一次啄起石子,女娃的魂魄在鸟身里发抖。她不是要毁掉大海,只是想问问它,为什么要留住那些像她一样贪玩的孩子。” 这种解读让精卫的行为少了些偏执,多了些悲悯,主题也就更有层次了。
还可以思考,大海在故事中仅仅是对立面吗?它会不会也有自己的 “情绪”?有个学生尝试赋予大海生命感:“每当精卫衔石而来,东海的浪涛就会变得急躁。它记得这个女孩的笑声,也记得她沉入水底时绝望的眼神。它掀起巨浪想把石子冲走,却又在深夜悄悄把一些贝壳送到岸边,那是女娃曾经最喜欢的那种。” 这样一来,精卫与大海的对抗就不再是单向的,多了些微妙的张力,主题也随之变得更耐人寻味。
甚至,我们还可以加入旁观者的视角,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凸显精卫行为的意义。比如部落里的人如何看待这只执着的小鸟?有学生写:“部落里的老人说,自从女娃变成精卫,东海的风浪似乎小了些。有次渔船遇险,一群海鸟突然飞来,在船前引路,领头的那只,嘴角还沾着西山的红土。” 这种侧面描写,让精卫的行为超越了个人恩怨,有了守护的意味。
二、情节设计:在 “空白处” 制造波澜
原文的叙事极为简洁,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。情节的曲折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,有时候在细节处稍作设计,就能让故事更有看头。
比如,女娃溺亡的过程,可以写得更有层次。不是简单的 “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”,而是可以加入一些意外和挣扎。有学生这样写:“那天的海风带着铁锈味,和平日不同。女娃刚把新捡的贝壳放进竹篮,就被突然涌起的巨浪卷住。她抓住一块浮木,大声喊着‘阿爹’,可浪头像无数只手,把她往深海里拖。最后看见的,是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。” 这样的描写让悲剧的发生更具冲击力,也为后文精卫的执念埋下伏笔。
精卫化为神鸟的过程,也可以加入一些奇幻的想象。有学生尝试描写这种转变:“魂魄在冰冷的海水里飘了三天,女娃听见有人在叫她的名字。睁眼时,看见西山上的神树在发光,一根枝桠弯下来,轻轻触碰她的额头。再醒来,她的手指变成了利爪,喉咙里只能发出‘精卫’的啼声,可心里的念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。” 这段想象既保留了神话的奇幻色彩,又让转变的过程有了铺垫,不显得突兀。
在精卫填海的过程中,可以设置一些 “阻碍” 和 “转机”。比如,她会不会遇到其他的神鸟?会不会有放弃的念头?有个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:“衔着石子飞过云端时,一只白鹤拦住了她。‘东海之大,岂是你能填满的?’白鹤的声音像山谷里的风。精卫落在崖边,看着自己磨出老茧的爪,突然想起阿爹说过,有些事不是因为能成才去做。她没回答,只是抖了抖翅膀,再次冲向大海。” 这个小插曲让精卫的坚持更有说服力,也让情节有了起伏。
还可以加入一些 “呼应” 的情节,让故事更完整。比如女娃生前的某个物件,在她化为精卫后发挥了作用。有学生写:“女娃生前戴过的玉坠,在她溺亡后被海浪冲到了岸边,被一个渔夫捡到。后来每当精卫衔石填海遇到大风浪,玉坠就会发出微弱的光,为她指引方向。” 这种细节让故事多了些温情的连接,也让情节更曲折。
三、细节描写:让神话落地的 “泥土”
神话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,除了宏大的主题,更离不开生动的细节。细节就像泥土,能让神话的种子生根发芽。
先说说环境描写。原文中的 “东海” 和 “西山” 都很笼统,我们可以通过细节让它们变得具体可感。有学生这样写东海:“黎明时分的东海是青灰色的,浪尖上沾着碎银似的晨光。可一到午后,它就变了脸,墨色的波涛里藏着漩涡,像要把整个天空都吞下去。” 这样的描写既符合大海多变的特性,也为女娃的溺亡营造了氛围。
再看西山。有学生写道:“西山的石头带着铁锈的颜色,精卫的爪每次抓起它们,都会留下淡淡的红痕。山脚下的溪流里,漂着被雨水冲下来的枯枝,那是她明天要衔走的目标。” 这些细节让西山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地名,而成了精卫活动的具体场景。
人物(或神鸟)的动作和神态也是细节描写的重点。比如写女娃时,可以加入一些她的小习惯:“女娃总爱光着脚在沙滩上跑,脚趾缝里嵌着细沙,像藏着星星。她笑起来的时候,眼睛会弯成月牙,声音比海浪还清亮。” 这些细节让女娃的形象更可爱,她的悲剧也因此更令人惋惜。
写精卫时,要突出她作为神鸟的特性,同时也要保留女娃的影子。有学生这样写:“精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,不像其他神鸟那样华丽。但当她展翅时,翅膀下会露出一小片雪白的羽毛,那是女娃生前最喜欢的颜色。她衔着石子飞行时,脖子会微微前倾,像在用力忍住什么。” 这种细节让精卫的形象既有神性,又有人性,更能打动人。
还可以通过声音、气味等感官细节来增强画面感。有学生写:“东海的浪花拍打着礁石,发出轰隆隆的声响,像无数面鼓在敲。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味道,混杂着远处渔船的炊烟味。精卫落在礁石上,啄起一块石子,石子摩擦喙的声音,在这巨大的声响里显得格外清晰。”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更能感受到精卫填海的艰难。
四、视角创新:换个 “眼睛” 看神话
如果一直用第三人称叙述,可能会显得有些平淡。尝试换个视角,或许能给故事带来新的活力。
可以试试用第一人称,让精卫自己讲述故事。有学生这样开头:“我是精卫,也是女娃。在变成这只灰扑扑的鸟之前,我是炎帝的女儿,最爱听东海的潮声。”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精卫的内心世界,她的痛苦、她的坚持都能更真切地传达出来。
也可以用旁观者的视角,比如一个渔夫、一棵古树,甚至一块石头。有学生以东海的一块礁石的视角来写:“我在东海的岸边站了千年,见过太多的潮起潮落。那天,我看见一个穿着红衣的女孩在沙滩上捡贝壳,她的笑声比浪花还甜。后来,她被巨浪卷走了。再后来,每天都会有一只灰鸟衔着石子落在我身上,把石子投进海里。我知道,她还没放弃。” 这种视角很新颖,能给故事带来一种沧桑感。
还可以用 “物” 的视角,比如女娃生前的那只竹篮。有学生写道:“我是女娃的竹篮,编我的竹子来自西山。她总爱用我装贝壳,篮底还留着海水浸过的痕迹。那天她被卷进大海时,我被遗留在沙滩上,看着她的红衣一点点消失在浪里。后来,每天都会有一只鸟落在我旁边,把石子放进我篮里,再衔走。我知道,那是我的小主人,她还在和大海说话。” 这种视角很独特,能让故事多些温情和伤感。
甚至可以尝试用多视角切换,让故事更丰富。比如先从女娃的视角写她游东海,再从东海的视角写它如何吞噬女娃,最后从精卫的视角写填海的过程。有学生这样处理:“女娃说:‘东海的浪是暖的。’东海想:‘这个小丫头的脚真烫。’精卫啼:‘我要把你填满。’” 这种切换让故事更有层次感,也让情节更曲折。
五、避免误区:别让神话 “走样”
在创写神话故事时,有一些误区需要避免,不然可能会让神话失去原本的韵味。
不要过度 “现代化”。有些学生可能会给女娃加上一些现代的思想,比如 “她觉得男女平等,所以要挑战大海”,这就不太符合神话的背景。神话有其特定的时代氛围,我们可以拓展,但不能脱离其精神内核。有个学生就处理得很好:“女娃想游过东海,不是为了证明什么,只是觉得大海的尽头一定有更美的风景。” 这种想法既符合孩子的天性,也不违背神话的氛围。
不要让情节 “失真”。虽然是创写,但也要符合基本的逻辑。比如精卫作为一只小鸟,不可能一下子衔起巨大的石头。有学生写:“精卫的喙只能叼起拳头大的石子,她就每天往返几十次,把石子堆在同一个地方。几年下来,那里居然有了一个小小的沙洲。” 这样的描写既符合实际,又突出了精卫的坚持。
不要忽略 “情感的真实”。神话中的人物(或神鸟)虽然有超自然的能力,但他们的情感应该是真实可感的。有学生写精卫填海时,只注重动作描写,却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,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机械的过程。而另一个学生则写道:“每次把石子投进大海,精卫都会盯着石子下沉的地方看很久。她知道这没用,可一想起自己沉入海底时的恐惧,就忍不住想,也许多一块石子,就能少一个孩子像她一样。” 这种真实的情感让精卫的行为更有力量。
不要 “贪多求全”。有些学生想把所有想到的情节都塞进故事里,结果导致主线不清晰。其实,抓住一个点深入写就很好。比如有个学生只聚焦于女娃和东海的 “约定”:她生前和东海约定要带最美的贝壳回来,溺亡后化为精卫,每天衔石填海,其实是在履行这个未完成的约定。这样的故事虽然简单,却很动人。
六、修改提升:让故事更 “耐读”
写完初稿后,一定要反复修改,让故事更完善。修改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:
看看细节是否 “统一”。比如前面写东海是 “墨色的”,后面又说它是 “蓝色的”,这就不太统一。有个学生在修改时,把东海的颜色根据时间和天气做了调整:“清晨是青灰色,正午是碧蓝色,傍晚是橘红色,暴风雨前是墨黑色。” 这样的细节就很统一,也更真实。
检查情节是否 “紧凑”。有些学生的故事里会有一些和主线无关的情节,比如突然加入一个猎人的故事,这就会让故事显得松散。修改时,要删掉这些无关的情节,让主线更突出。有个学生原本在故事里加入了炎帝治理部落的情节,后来发现这和精卫填海关系不大,就删掉了,故事反而更紧凑了。
看看语言是否 “有韵味”。神话故事的语言应该有点古风,但又不能太晦涩。可以适当用一些文言词汇,但要自然。有学生写:“精卫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,寒来暑往,从未停歇。” 这样的语言既简洁,又有古韵,比 “精卫每天都去西山衔石,然后飞到东海扔掉,不管冬天还是夏天” 要好得多。
还可以读给同学听听,看看他们能不能被打动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感人的地方,别人可能没什么感觉,这时候就要想想是不是细节不够,或者情感表达得不够到位。有个学生写精卫的孤独,一开始只说 “她很孤独”,同学听了没感觉。后来他修改成:“西山的夜晚很冷,精卫落在树枝上,听着风穿过树叶的声音。她想叫一声‘阿爹’,可喉咙里只能发出‘精卫’的啼声,那声音在空山里回荡,像在嘲笑她的孤独。” 这样一改,效果就好多了。
创写 “精卫” 的故事,其实是在和古老的神话对话。我们不是要颠覆它,而是要通过想象,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对初中生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写作练习,更是一次对勇气、坚持、信念的思考。希望通过这些指导,学生们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 “精卫” 故事,让这只小小的神鸟,在他们的笔下飞得更远、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