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泸州中考 于字里行间见乾坤 -初中中文写作辅导指南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写作。
中文,指中国的语言文字,也指中国语言文学。
中文有多美?独特的外形,动人的音韵,绚丽的色彩,隽永的诗行,宏大的叙事……
像空气一样,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她的芬芳:像食物一样,我们每天都汲取着她的营养。
你对中文的学习、运用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感悟?请自拟题目,写一篇作文。可以写相关的人、事、景、物,也可以分享情、理、志、趣……
要求:1.自定立意,自选文体(诗歌除外);2.不少于 600 字;3.不得抄袭、套作;4.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、校名和地名。
中文,这门我们朝夕相处的语言,藏着太多值得言说的故事。它可能是作业本上老师圈点的红笔痕迹,是课堂上朗读时舌尖滚动的平仄韵律,也可能是第一次用书信表达心意时的忐忑与雀跃。作为陪伴大家走过三年语文学习的老师,我常常想,当我们提笔写下 “中文” 二字时,究竟要如何将那些散落在日常的感动与思考,变成一篇真正动人的文字?接下来,我会从几个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角度,和同学们聊聊如何把对中文的理解与热爱,转化为笔下流淌的篇章。一、立意:在熟悉里找新意,于细微处见深度
很多同学拿到题目,第一反应就是写 “中文很美”。这个方向没错,但如果只停留在 “汉字像画,诗词押韵” 这样的层面,就容易显得单薄。其实,立意可以更具体些,甚至带点个人色彩。
比如,有个学生曾写过 “中文是外婆的药方子”。她发现外婆给人开药方时,那些 “茯苓”“当归” 的名字不仅有草木清香,更藏着 “归来”“安宁” 的寓意,原来中药名里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温柔期许。这个立意就很巧妙,把中文之美和亲情、生活智慧结合起来,一下子就有了独特的温度。
再想想,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第一次发现 “愁” 字是 “秋” 在 “心” 上,突然懂了为什么古人总在秋天写愁诗;或者在整理错题本时,发现自己常写错的 “赢” 字,拆开来看竟是 “亡口月贝凡”,好像藏着某种人生哲理。这些从日常学习中提炼出的感悟,往往比空泛的赞美更有力量。
有个男生曾跟我聊起,他喜欢打篮球,有次写比赛失利的作文,突然想到 “败” 字的结构 —— 右边是 “攵”,像手持鞭子的人在追赶,左边是 “贝”,象征着曾经拥有的荣誉。他便以 “败字里的启示” 为题,写自己如何从失利中明白 “被追赶时,更要守住内心的珍贵”。这样的立意,把汉字结构与个人成长结合,就显得既新颖又深刻。
二、选材:让素材带着生活的体温
不少同学总说 “没东西可写”,其实中文的素材就藏在每天的课堂与生活里。关键是要学会 “带着放大镜过日子”,把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间记下来。
有个女生的作文让我印象很深。她写自己在书法课上临摹 “永” 字,一开始总写不好竖钩,老师说 “钩要像鹰隼捕食,先蓄力再出锋”。她练了整整两周,某天突然发现,这个字的写法竟和妈妈包饺子时捏褶子的力道很像 —— 都是 “欲左先右,欲扬先抑”。这个发现让她明白,中文里藏着中国人做事的道理。这样的素材,既有具体的场景,又有个人的思考,读起来特别真实。
也可以写写那些 “失败的经历”。比如有个男生曾在作文里坦白,他小学时为了应付周记,抄过一段描写春天的句子,被老师发现后,罚他去校园里找真正的春天。他蹲在花坛边看蚂蚁搬家,听麻雀吵架,突然发现 “原来‘生机勃勃’不是课本里的成语,是脚边草叶上的露珠,是风里飘来的花粉味”。这种从 “模仿” 到 “发现” 的过程,本身就是对中文学习的生动诠释。
还有同学写过批改作文的经历。老师让大家互相修改周记,她发现同桌把 “月亮像银盘” 改成了 “月亮像奶奶腌鸭蛋的瓷碗”,突然觉得后者更亲切。这个细节很小,却让人想起中文表达里 “个性化” 的重要性 —— 最好的比喻,往往藏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里。
三、结构:让思路像散步一样自然
有些同学写作文,总习惯先列个 “总 - 分 - 总” 的框架,然后往里面填内容,结果读起来像拼积木,少了点流动感。其实结构可以更灵活,就像平时聊天,想到哪里说到哪里,但又能悄悄回到主题。
有个学生写 “爷爷的对联”,开头先写冬至那天爷爷铺红纸研墨的样子,接着讲自己小时候总把 “福” 字贴倒,爷爷笑着说 “倒了好,福到了”;中间插叙去年爷爷生病,却坚持要写春联,手抖着把 “康” 字写歪了;最后写今年自己学着写对联,才发现 “平安” 二字落笔时,心里会有沉甸甸的感觉。整篇文章没有刻意分段,却像一串珠子,被 “对联” 这条线串得很整齐。
也可以试试 “以小见大” 的结构。比如从一个字写起,慢慢扩展到一类现象。有个女生写 “‘家’字里的光”,先写自己总把 “家” 字的宝盖头写得太扁,爸爸说 “屋顶要宽宽的,才能遮住风雨”;然后想到每次放学回家,楼道里的灯总亮着,妈妈说 “怕你摸黑”;最后联系到学过的 “宀” 部汉字,像 “安”“宁” 都带着宝盖头,原来古人早就把 “遮风挡雨” 当作幸福的前提。这样从一个字的写法,延伸到家庭温暖,再到文化认知,层次就很清晰。
不过要注意,结构灵活不等于想到哪写到哪。有个同学曾写 “语文课上的意外”,开头写老师念错 “龋齿” 的读音,中间突然跳到操场打球,最后又扯回课本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可以像串项链一样,每个素材都要能扣住主题,哪怕看起来零散,内在的线索不能断。
四、语言:让文字像说话一样自然
很多同学写作文时,总觉得要用 “优美的词藻”,结果反而显得生硬。其实最好的语言,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,哪怕朴素一点也没关系。
记得有个男生写第一次在课堂上朗读《背影》,他说 “读到‘父亲攀过月台’那段,喉咙突然发紧,像有团棉花堵着,眼泪掉在课本上,把‘蹒跚’两个字泡得发皱”。这段文字没有用什么修辞,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他当时的触动。有时候,直接描述身体的感受,比堆砌形容词更有力量。
也可以试试 “用自己的话重说经典”。有个女生学了《兰亭集序》后,写自己在公园看落叶,“那些叶子飘下来的样子,不像课本里说的‘翩若惊鸿’,倒像一群着急回家的蝴蝶,有的跌跌撞撞,有的打个旋儿,最后都落在树根边 —— 原来王羲之写的‘死生亦大矣’,就是落叶知道要归根啊”。这种把古文理解转化为个人观察的表达,既显真诚,又见思考。
但要避免为了 “接地气” 而流于随意。有同学写 “喜欢中文”,说 “中文贼带劲,比游戏好玩”,这样的表达就少了点文字应有的质感。其实可以换种说法:“解开一个字谜的快乐,比通关游戏更长久,因为那些字会住进心里,时不时冒出来跟你打招呼。”
五、情感:在真实里见真挚,于克制中显深情
说到情感,很多同学会想到 “痛哭流涕”“激动万分” 这样的强烈情绪。但在中文写作里,有时候克制的表达反而更动人。
有个学生写奶奶去世后,她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字典,里面夹着奶奶年轻时的识字课本,“‘爱’字被描了又描,最后一笔拖得很长,像没说完的话”。这里没有直接写悲伤,却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思念。中文的妙处,就在于能把深的情感藏在浅的文字里。
也可以写写那些 “说不出口” 的瞬间。比如有个男生写自己曾顶撞过语文老师,后来在老师的备课本上看到,他名字里的 “睿” 字被注上 “聪明但需沉下心”,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。他在作文里说:“那天我把‘睿’字写了一百遍,才发现笔画里藏着老师没说出口的话。” 这种通过细节传递的理解与愧疚,比直白的道歉更有力量。
还要注意避免 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有同学明明没经历过离别,却硬写 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读起来就像穿了不合脚的鞋。其实,哪怕是 “第一次把‘谢谢’写成卡片送给妈妈,她偷偷擦眼泪” 这样的小事,只要是真实的,就足够动人。
中文写作,说到底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。当你写下 “妈妈做的面条” 比 “母亲烹饪的面食” 更顺口时,就摸到了中文的脉搏;当你发现 “月光洒满窗台” 比 “月光照亮窗户” 更有画面时,就尝到了文字的滋味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对日常的敏感与热爱,在笔下留住那些属于自己的、关于中文的独家记忆 —— 毕竟,最好的文章,永远生长在真实的土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