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绵阳中考 以小见大,由微知著:“小与大” 话题写作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一滴水,可以折射太阳光芒;一粒种子,可以孕育参天梦想;一个微笑,可以温暖整个季节……

请以“小与大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。

“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芒,一粒种子孕育参天梦想”,这些关于 “小与大” 的描述,其实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。但学生写这类话题时,常陷入要么空谈道理,要么罗列琐事的困境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发现好的文章能让 “小” 成为 “大” 的窗口,就像透过教室窗台上的多肉,能看到生命的坚韧。接下来,我从主题理解、素材挖掘、结构设计、语言表达四个方面,结合学生实例说说怎么写,让 “小与大” 的关联自然又深刻。

一、主题理解:让 “小” 有分量,让 “大” 有依托

很多学生觉得 “小” 就是微不足道,“大” 就是宏伟壮丽,其实两者的界限没那么分明。可以把 “小” 看作具体的载体,“大” 看作背后的意义,就像一枚旧邮票,小纸片上印着的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历史。

有个学生写奶奶的顶针:“那个黄铜顶针磨得发亮,边缘有个小缺口 —— 是去年缝棉被时被针扎的。每次看到它,就想起冬夜里奶奶坐在灯下,顶针在布上敲出的哒哒声,像在数着日子过。这小小的圈圈,装着全家人的暖。” 他没说 “亲情伟大”,却让顶针成了亲情的化身,这种 “小” 到 “大” 的转化,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。

也可以从 “小行为” 看 “大影响”。有个女生写教室的绿萝:“前桌总在放学后给绿萝转个方向,说这样每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。三个月后,这盆原本歪歪扭扭的绿萝,居然长得像把小伞。原来每天转动几厘米,也能让生命换个模样。” 这个发现让 “小举动” 有了 “大意义”,很贴近初中生的生活。

要注意避免把 “小” 和 “大” 割裂。有个学生先写蚂蚁搬家,又突然转到 “人类文明”,两者毫无关联。后来他加了句:“蚂蚁拖着比自己大两倍的面包屑,一步一挪的样子,像极了爷爷扛着锄头在田里慢慢走 —— 微小的坚持,或许本就是世间共通的道理。” 这样一来,“小” 和 “大” 就有了内在联系。

二、素材挖掘:在寻常物事里找 “小大关联”

学生常说 “生活太平淡,没什么可写的”,其实身边的小物件、小动作里,藏着很多 “小与大” 的故事。关键是要找到那个 “小事物承载大情感” 或 “小行动带来大改变” 的瞬间。

有个学生写爷爷的算盘:“算盘珠子被磨得光滑,其中一颗上有个浅浅的牙印 —— 爷爷说那是他小时候学算账,不小心咬的。现在爷爷用它算收成,噼啪声里,大豆、玉米、麦子的数量就出来了。这小小的木框子,装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,也装着爷爷这辈子的日子。” 他没写惊天动地的事,却让算盘成了岁月的见证,这种素材就很有味道。
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的 “失物招领盒”:“那个铁盒子锈迹斑斑,里面装过橡皮、钥匙、红领巾。上周我在里面找到丢失的公交卡,发现卡套里夹着张小纸条,是前桌的字迹:‘捡到时卡套破了,我用胶带粘好了’。这盒子不大,却像个小仓库,堆着同学们的善意。” 从这个小盒子里,能看到集体生活里的温暖,这种 “小空间” 里的 “大情感”,很容易引起共鸣。

要避免素材只有 “小” 没有 “大”。有个学生写 “铅笔”,只描述了笔的颜色、长度,没说它和 “大” 的关联。后来他补充:“这支铅笔快用完了,笔杆上刻着歪歪扭扭的‘加油’—— 是期中考试前同桌刻的。现在握着它写字,总觉得有股劲在手里,好像不是一个人在努力。” 这样 “小文具” 就和 “大力量” 联系起来了。

三、结构设计:让 “小” 与 “大” 自然勾连

不少学生写这类文章,喜欢先写一段 “小”,再写一段 “大”,像在拼积木,显得生硬。其实可以让 “小事物” 作为线索,串起对 “大意义” 的思考,就像用一根线,把散落的珠子串成项链。

有个学生的结构很巧妙:开头写自己整理书包,发现一支旧钢笔;中间回忆这支笔的来历 —— 是小学老师奖励的,当时老师说 “字是人的脸面,一笔一划都要认真”;结尾写现在用这支笔写作文,突然明白 “老师说的不只是写字,是做任何事都要踏实”。钢笔这个 “小” 物件,成了理解 “认真做事” 这个 “大” 道理的桥梁,过渡很自然。

也可以用 “疑问引出思考” 的结构。有个学生这样开头:“妈妈总把洗菜水存起来浇花,我觉得麻烦 —— 不就一点水吗?” 接着写自己看到水表数字慢慢变小时的惊讶,听奶奶说 “以前村里挑水要走二里地” 的感慨;最后写现在自己也会把淘米水倒进花盆,“原来每滴水都连着大事情,就像每个人的小习惯,加起来就是过日子的样子”。这种从疑惑到理解的过程,让 “小” 和 “大” 的关联水到渠成。

要注意别让 “大” 的部分太突兀。有个学生写了半天自己养的小乌龟,突然说 “我们要保护地球”,转折很生硬。后来他改了一句:“看着小乌龟在鱼缸里划水,突然想到,它的整个世界就是这玻璃缸,就像我们的世界,也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空间组成的 —— 保护好眼前的小,或许就是守护大的开始。” 这样一来,结构就顺畅了。

四、语言表达:让 “小细节” 有 “大能量”

语言不用追求华丽,有时候朴素的描述反而更能打动人。关键是要写出 “小事物” 的独特之处,让读者能通过文字感受到背后的 “大意义”。

可以多写感官体验。有个学生写外婆的围裙:“围裙上沾着面粉的痕迹,像撒了层雪。边角磨破了,外婆用蓝布条缝了个小补丁,像给围裙戴了朵花。每次闻到围裙上的葱油味,就想起厨房的热气,想起外婆说‘饭要一口口吃,日子要一天天过’。” 面粉、补丁、葱油味,这些细节让围裙这个 “小物件” 充满了生活的温度。

语气可以灵活些,带点个人化的思考。有个学生写操场边的蒲公英:“风一吹,白色的小伞就飘走了。以前觉得它们很可怜,无依无靠的。后来发现,每颗小种子落地的地方,明年可能就长出新的蒲公英。原来离开不是结束,是用小的力量,去闯大的世界。” 这种带着孩子气的感悟,比 “生命顽强” 之类的话更真实。

要避免说套话。有个学生写 “螺丝钉精神”,说 “螺丝钉虽小,作用很大”,很空洞。后来他改成:“自行车上的螺丝钉松了,车把就晃悠悠的。上次修车师傅说‘别小看这小钉子,少了它,再棒的车也跑不起来’。原来重要的不是个头大小,是放在该放的地方。” 这样的表达就具体多了。

五、避开常见的写作误区

学生写 “小与大”,容易出现几个问题。最常见的是把 “大” 写得太抽象,比如 “一滴水体现环保的重要性”,却没具体内容。不如像有个学生那样写:“洗手时没关紧水龙头,水在池子里积成小水洼,映出天花板的灯。突然觉得这浪费的每滴水,像在数着地球的倒计时 —— 原来节水不是口号,是关紧水龙头的那一下。”

还有些学生喜欢用 “微小的事物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” 这样的句子收尾,显得刻意。不如像那个写顶针的学生,用场景结尾:“奶奶戴上顶针准备缝衣服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黄铜上,亮得晃眼。我突然想,这光里,大概也藏着无数个这样的小日子吧。”

另外,别为了 “大” 而忽略 “小” 的真实性。有个学生为了突出 “小举动的大影响”,编造自己捡垃圾被全校表扬的故事,反而不如写 “每天帮同桌擦黑板,他的字迹渐渐不再歪斜” 来得真切。真实的 “小”,哪怕平淡,也比虚假的 “大” 更有力量。

六、挖掘辩证关系:让思考更有层次

“小与大” 不是简单的对立,有时 “小” 是 “大” 的起点,有时 “大” 要靠 “小” 来支撑。对初中生来说,不用讲复杂的道理,从生活中找这种转化就好。

有个学生写攒钱买书:“每天省下一块钱,攒了三个月才买到那本《昆虫记》。捧着书时突然想,这三十块钱不算多,但每一块钱都带着期待 —— 就像建房子,一块砖不起眼,堆起来就成了家。” 他把 “小积累” 和 “大收获” 的关系讲得很形象。

也可以写 “大” 在 “小” 中的体现。有个学生写爷爷的工具箱:“箱子里的锤子木柄磨出了包浆,螺丝刀换过三个头,唯独那个小卷尺,刻度都模糊了还在用。爷爷说‘这尺子量过咱家的桌子,也量过村里的桥’。原来再大的工程,也得从一厘米一厘米量起。” 这种 “大事物” 对 “小工具” 的依赖,也是一种辩证思考。

七、试试这样打开思路

如果不知道写什么,可以做个小练习:列出三样家里用了很久的小物件,比如旧毛巾、破碗、老钢笔;想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痕迹(缺口、补丁、刻字);再回忆这些痕迹背后的故事。说不定就能发现,这些小物件里藏着意想不到的 “大” 意义。

有个学生通过这个练习,写了家里的搪瓷碗:“碗边缺了个角,是我小时候摔的。每次生病,妈妈就用它给我蒸鸡蛋羹,说‘这碗保温,像妈妈的手’。现在碗底的花纹快磨没了,但每次看到它,就觉得踏实 —— 原来家的味道,不一定在大鱼大肉里,也在这只旧碗里。” 这样的文字,既有 “小” 的细节,又有 “大” 的情感,很打动人。

其实 “小与大” 的秘密,就藏在用心观察里。课间看看同桌转笔的手指,放学留意校门口卖烤红薯的炉子,甚至是作业本上的红批注,只要肯琢磨,总能找到那个让 “小” 通向 “大” 的路口。毕竟,再远的路,也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。

关联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