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巴中中考 于困顿处生长 -“韧性的力量” 记叙文写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韧性是面对恶劣环境的力量,韧性是突破封锁的力量。在绝境中突围,韧性还能成为激发创新的力量。当青蒿变成抗瘟救病的良药青蒿素,这更是个体的力量变为韧性的力量。

任务一:根据自己和他人身上发生的事,以'韧性的力量”为题,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。

“韧性” 这两个字,听起来总带着点沉甸甸的力量。它不是一飞冲天的爆发力,更像春草顶破冻土的那股劲儿 —— 慢慢来,却始终在使劲。同学们拿到 “韧性的力量” 这个题目,或许会想到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其实,真正打动人的韧性,往往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常里。作为陪伴大家走过不少成长瞬间的语文老师,我想和大家聊聊,如何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,挖出那些带着体温的、关于韧性的故事,让文字里也长出那股 “顶破冻土” 的力量。

一、审题:给 “韧性” 找个具体的落脚点

不少同学看到 “韧性”,就想着写 “坚持不懈”“永不放弃”,这些当然是韧性的表现,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,容易写成口号。其实,韧性更像一棵大树 —— 它得有扎根的土壤(具体困境),有生长的姿态(应对方式),最后还要有枝繁叶茂的结果(带来的改变)。

比如有个学生写奶奶学用智能手机,一开始总把 “微信” 说成 “威信”,视频时手一抖就挂断,气得把手机往沙发上拍。但她发现,奶奶每天趁大家睡午觉时,偷偷拿个小本子记步骤,“发语音要按住麦克风,松手就发送” 这句话,被红笔描得看不清原字。后来奶奶不仅能发朋友圈,还学会用地图查公交,甚至在家族群里教其他老人操作。这个故事里,“韧性” 就落在了 “记笔记”“反复试” 这些具体动作上,比单纯说 “奶奶很有韧性” 要实在得多。

也可以想想,韧性不一定是 “打败困难”,有时 “带着伤疤继续走” 也是一种韧性。有个男生写自己打篮球时摔断了胳膊,康复后投篮总偏,队友开玩笑说他 “胳膊弯得像香蕉”。他没放弃,每天放学后对着墙练,一开始球总弹回来砸到胸口,后来慢慢找到新的发力方式 —— 用手腕代偿受伤的肘部。虽然没能回到从前的水平,但他成了队里最会传球的人。他说:“原来韧性不是非要变回原来的样子,是知道哪里坏了,就琢磨着换条路走。” 这样的理解,就让 “韧性” 有了更细腻的层次。

二、选材:从 “小困境” 里挖出 “大力量”

很多同学觉得,写韧性就得找惊天动地的大事,其实不然。生活里那些 “啃不动” 的小难题,反而更容易写出真实感。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让你 “卡壳” 又 “不甘心” 的瞬间 —— 可能是一道总做错的数学题,一段练不熟的乐器旋律,甚至是和朋友闹别扭后拉不下脸的尴尬。

有个女生写自己转学到新班级,因为口音被嘲笑,整整一个月不敢举手发言。后来她发现班主任总在早读时站在她旁边,用手指着课本上的拼音,轻轻跟着她的节奏念。有天学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老师突然让她读 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” 那段,她紧张得声音发颤,却发现同桌悄悄在课本上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。读完坐下时,手心全是汗,但心里像有什么东西松了 —— 原来韧性不是一下子变得勇敢,是有人推一把时,敢往前挪半步。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却让人真切感受到韧性生长的温度。

还有个学生写爷爷种葡萄,那年春天倒春寒,刚冒芽的藤蔓全冻蔫了。爷爷没像邻居那样砍掉重栽,而是把冻坏的枝条剪短,在根部堆上稻草,每天中午搬个小马扎坐在葡萄架下,用布蘸着温水擦剩下的芽苞。“就像给孩子擦脸蛋似的”,他在作文里写道。后来葡萄藤真的缓过来了,秋天结的果子虽然少,却特别甜。这个素材里,“堆稻草”“擦芽苞” 这些细节,让韧性变得可触可感。

要避免选那些离自己太远的素材。有同学写消防员救火体现韧性,可既没见过现场,也不了解消防员的工作,写出来只剩 “他们很勇敢” 这样的空话。不如写自己亲眼见过的 —— 比如小区保安在暴雨里疏通下水道,浑身湿透却笑着说 “水退了大家好走路”,这样的故事反而更有力量。

三、细节:让韧性在 “动作” 里显形

记叙文的魔力,往往藏在那些能被 “看见”“听见”“摸到” 的细节里。写韧性时,与其说 “他很有韧性”,不如描述他握紧的拳头、反复摩挲的衣角,或是那句被嚼烂了的口头禅。

有个男生写自己学骑自行车,摔了七次后想放弃,却看见爸爸蹲在不远处的树荫下,用树枝在地上画圈。“圈画得歪歪扭扭,像我骑车的轨迹”,他写道。爸爸没催他,只是把树枝递给了他:“你看,圈画砸了能重画,车骑歪了能扶正,有啥不一样?” 这句话和地上的歪圈,成了他坚持下去的理由。这里的 “画圈”“递树枝”,就是韧性的 “替身”,比直接抒情更有说服力。

还有个女生写外婆患了白内障,看东西越来越模糊,却坚持要绣完给表妹准备的嫁妆 —— 一幅 “百福图”。她描述外婆穿针时的样子:“左手举着线头,右手捏着针,胳膊抬得高高的,像举着什么宝贝。阳光从窗缝里漏进来,正好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,我突然发现,她的睫毛上沾着细小的线头,像落了层白霜。” 这段描写里,没有 “坚韧” 之类的词,却让读者感受到了那股不肯服输的劲儿。

要注意细节的 “真实性”。有同学写 “妈妈熬夜给我织毛衣”,说 “她的手指在毛线里翻飞,一夜没合眼”,这就不太可信 —— 谁的手指能一直翻飞?不如写 “妈妈打一会儿就揉揉肩膀,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像个歪歪扭扭的惊叹号”,这样的细节才带着生活的质感。

四、情感:让韧性里藏点 “小脆弱”

很多同学写韧性,总想着要 “坚强到底”,其实偶尔流露的脆弱,反而让韧性更真实。就像弹簧,先有压缩,才有反弹。写故事时,可以写写主人公想放弃的瞬间,甚至是偷偷掉眼泪的时刻 —— 关键是写出 “为什么没放弃”。

有个学生写自己参加长跑比赛,跑到最后一圈时,膝盖像被针扎,喉咙里全是血腥味。他想停下来走几步,却看见操场边的香樟树 —— 去年台风把它吹断了半根枝桠,现在断口处竟冒出了新绿。“那点绿歪歪扭扭的,像个倔强的小拳头”,他写道。这个发现让他咬着牙冲过终点,虽然没得名次,但他摸着膝盖笑了 —— 原来韧性不是不疼,是疼的时候还想再往前挪挪。

也可以写写 “被别人的韧性打动” 的瞬间。有个女生写校门口的修鞋摊,摊主是个失去右手的老爷爷,总用左手拿着锥子,一点点往鞋上扎孔。有次她的运动鞋开了胶,看着老爷爷用下巴抵住线轴引线,左手的老茧蹭得鞋面沙沙响,突然觉得 “他手里的锥子,比我们教室里的钢笔还厉害 —— 钢笔写的是字,他缝的是日子”。这种从他人身上感受到的韧性,往往更有感染力。

要避免 “假装坚强”。有同学写自己骨折后坚持上学,说 “我从没掉过一滴泪”,这固然让人佩服,但如果写写 “夜里疼得睡不着,偷偷数天花板上的纹路,天亮了还是笑着跟妈妈说没事”,这样的韧性里带着温情,反而更动人。

五、结构:让故事像藤蔓一样自然生长

好的记叙文结构,不该是硬邦邦的框架,而像藤蔓攀着竹竿 —— 有主心骨(线索),也有自由生长的枝丫(细节)。写 “韧性的力量”,可以用 “困境出现 — 尝试与挣扎 — 发现转机 — 获得成长” 这样的脉络,但不必刻意分段,让故事自己往前流。

有个学生写 “养多肉” 的经历:开头写自己买的多肉因为浇水太多烂了根,叶子掉得只剩两片;中间写她查资料,把剩下的叶片放在沙土上,每天早上蹲在窗台边看,看了半个月也没动静,差点想扔掉;转折发生在某天暴雨后,她发现叶片边缘冒出个米粒大的绿芽,“裹着层水膜,像个刚出生的小娃娃”;最后写半年后,那盆多肉长得满满当当,她在作文结尾说:“原来韧性不是急着长大,是烂了根也敢从头再来。” 这个故事顺着 “多肉的生长” 自然推进,韧性的力量也跟着慢慢显现。

也可以用 “物” 作为线索串联起不同的韧性故事。比如有个男生写爷爷的旧锯子:先是爷爷用它锯木头时,锯条断了还坚持用断口锯完;后来写自己学锯木头,锯得歪歪扭扭想放弃,爷爷说 “锯子要顺着木纹走,就像人要顺着难处走”;最后写爷爷去世后,他用那把锯子做了个小书架,“锯子磨得发亮,像爷爷看着我的眼睛”。一把锯子,串起了两代人的韧性,结构既清晰又有温度。

要避免 “流水账” 式的结构。有同学从早上写到晚上,把一天做的事全写了,却没突出 “韧性” 在哪里。其实可以聚焦一个片段,比如 “一个下午的练琴时间”“一次失败的实验课”,把这个片段里的挣扎、坚持写透,反而比写一整天更有力量。

写 “韧性的力量”,说到底是写 “人”—— 写那些在难处里没低头的人,写那些摔了跤还想爬起来的瞬间。它可能不轰轰烈烈,甚至带着点笨拙,但只要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故事,就一定能打动人心。就像老话说的 “麻绳专挑细处断,生活偏欺苦命人”,可偏偏是那些被生活磨过的地方,最容易长出韧性的铠甲。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故事里,找到那片磨出铠甲的地方 —— 那里,藏着最动人的力量。

关联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