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广州中考 在我与我们 初中作文多角度写作指导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今年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《我与我们》。

“我” 和 “我们”,这两个简单的词,每天都挂在嘴边,可真要写进作文里,不少同学反而犯了难。是强调 “我” 的独特,还是突出 “我们” 的力量?其实啊,这两个词从来不是对立的。就像一棵树上的叶子,每片都有自己的脉络,可聚在一起才撑起了一树浓荫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总觉得,写好 “我与我们”,关键不在于选边站,而在于找到两者之间那些微妙的平衡点。今天,咱们就从几个日常场景入手,聊聊怎么把这两个词写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。

一、从具体小事看身份转换 —— 日常场景中的 “我” 与 “我们”

最真实的关系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事里。有个学生写班级大扫除:“擦窗户时我总够不到最高处,正着急呢,后排的男生搬来椅子说‘我来’。后来发现,他擦高处,我擦低处,配合着居然比单独干快多了。原来‘我们’就是你搭把手,我出点力,不知不觉就把‘我’做不到的事做完了。” 这段文字没讲什么大道理,却把个体与集体的协作写得清清楚楚。

但要注意,别把 “我们” 写成模糊的一团。有同学写运动会:“我们班得了第一名,大家都很高兴。” 这样的句子里,“我们” 就像个空壳子。不如试试加入具体的 “我” 的感受:“接力赛最后一棒冲过终点时,我作为啦啦队里喊得最响的那个,嗓子都哑了。回头看见班长抱着奖杯笑出眼泪,忽然觉得,这份高兴里既有我自己的呐喊,也有所有人的汗水。”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独自解不出数学题时,小组讨论突然有了思路;或者在集体活动里,发现自己的某个小特长刚好能帮上忙。这些瞬间里,“我” 和 “我们” 的界限是流动的,捕捉到这种流动感,文字就会更鲜活。

二、用矛盾写深刻 —— 冲突中的关系重塑

完全和谐的 “我与我们” 其实不太真实。有个学生写排练合唱的经历:“我总觉得领唱的调子太高,忍不住按自己的音高唱,结果被老师批评了。后来单独练了几遍,发现跟着集体的调子唱,反而比自己瞎唱好听。原来有时候,‘我’的小坚持,得放进‘我们’的大旋律里才合适。” 这种带着小摩擦的成长,比一味歌颂集体更让人信服。

但别把矛盾写得太尖锐。有同学写 “我和班级格格不入”,从头到尾都是抱怨,这就偏离了主题。不如学学这个写法:“竞选班委时,我觉得自己的想法特别好,可大家投票选了另一个方案。刚开始有点不服气,后来看到那个方案实施后,班级纪律真的变好了,才明白‘我们’的选择,有时候比‘我’的想法更周全。” 这种从抵触到理解的转变,更能体现关系的复杂性。

有时候,“我” 的独特性反而能给 “我们” 带来新东西。比如有个内向的学生,不擅长在课堂上发言,却总能画出特别棒的黑板报插图。“大家讨论活动主题时,我插不上话,可当我把想法画出来,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。原来‘我’的沉默,也能成为‘我们’的一部分。” 这种发现自我价值的过程,也是 “我与我们” 关系的一种体现。

三、在时间里看变化 —— 成长中的关系演变

“我” 与 “我们” 的关系,其实一直在变。有个学生写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:“小学时总爱跟着同桌一起玩,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。上了初中,第一次独自参加征文比赛获奖,发现‘我’一个人也能行,但领奖时看到台下同学的笑脸,又特别想和‘我们’一起分享。” 这种随着年龄增长的认知变化,自带一种成长的质感。

写回忆的时候,别只说 “以前怎样,现在怎样”。试试加入具体的物件或场景。比如 “小时候的书包总让妈妈整理,现在会提醒同学带齐课本;以前觉得班级荣誉是老师的事,现在看到流动红旗被夺走,心里会着急。这些变化,好像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,就像春天的树,不知不觉就抽出了新枝。”

你有没有发现,不同阶段对 “我” 和 “我们”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?幼儿园时可能觉得 “我们” 就是一起玩游戏,到了初中,“我们” 里可能多了责任、理解和包容。把这些不同阶段的细微差别写出来,文章就会有层次感。

四、用具体意象串联 —— 让抽象关系看得见

找个合适的意象,能让 “我与我们” 变得可触可感。有个学生用拼图做比喻:“每个人都是一块形状不同的拼图,单独看没什么意思,拼在一起才成了完整的图案。我这块拼图像片小树叶,刚好能嵌进‘我们’这幅风景画里。” 这个意象既突出了个体差异,又强调了集体的整体性。

但意象别用得太泛滥。有同学一会儿用星星和银河,一会儿用水滴和大海,反而让人眼花缭乱。不如把一个意象用透。比如用 “班级日志” 这个意象:“每天轮流记录的班级日志,本子上有我的字迹,也有同桌的涂鸦,还有老师批改的红笔痕迹。这本子就像‘我们’的缩影 —— 每个人留下一点印记,才凑成了完整的故事。”

有时候,反常用法的意象更有新意。比如 “我们班的垃圾桶总是满的,可轮到我值日时,才发现每个人丢的小纸片,合起来居然这么多。原来‘我们’的日常,就是由无数个‘我’的小习惯组成的。” 这种从不起眼的事物里发现的道理,往往更接地气。

五、在不同群体中看差异 ——“我们” 的多重面孔

“我们” 不是只有一个样子。有个学生写周末的生活:“在篮球队里,‘我们’是挥汗如雨的队友,谁投进好球都会互相击掌;在美术小组,‘我们’是安静的伙伴,各自画画,偶尔抬头相视一笑。而‘我’在这两个‘我们’里,好像也成了不一样的自己 —— 一个爱跑爱跳,一个能坐得住。” 这种对不同集体的观察,能让文章更开阔。

但别把不同的 “我们” 写得毫无关联。有同学写家庭、学校、兴趣班三个场景,彼此没有任何衔接,读起来像三篇短文。不如试试用 “我” 作为连接点:“在家和爸妈争论时,总觉得自己有理;到了班级辩论会,才发现原来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有道理;后来在社区做志愿者,看到不同年龄的人想法差异更大,忽然明白,‘我们’的范围越大,越需要学会倾听不同的‘我’的声音。”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在某些 “我们” 里,你特别放得开,而在另一些 “我们” 里,会有点拘谨?这些差异背后,其实藏着你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理解。把这种理解写出来,文章就会有独特的个人色彩。

六、从 “失去” 看价值 —— 特殊情境下的关系反思

有时候,失去 “我们” 的时刻,更能体会 “我” 的位置。有个学生写疫情期间的网课:“对着屏幕上课的日子,才发现以前觉得吵的课间闲聊有多珍贵。独自对着作业发呆时,会想念小组讨论时的叽叽喳喳。原来‘我们’的存在,能让‘我’的喜怒哀乐都有地方安放。” 这种对比带来的感悟,比平铺直叙更有力量。

但别把 “失去” 写得太消极。有同学写 “被孤立的日子好难过”,满是负面情绪。不如换个角度:“生病请假在家时,收到同学发来的课堂笔记,每张纸上都有不同的字迹。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标注,忽然觉得,就算不在教室里,‘我’也没离开‘我们’。” 这种在分离中感受到的联结,更能体现关系的温暖。

生活中难免有独处的时刻,试着在这些时刻想想 “我们”—— 老师的一句提醒,同学的一个帮助,甚至是集体约定的某个小规则,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 “我” 的想法和做法。这种看不见的联结,往往是 “我与我们” 最深刻的体现。

结语

写着写着,忽然发现 “我” 和 “我们” 就像呼吸一样 —— 吸是 “我” 的独立存在,呼是 “我们” 的彼此关联,少了哪一样都不行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希望你们写这篇作文时,不用急着下结论说哪个更重要,而是多写写那些真实的瞬间:第一次为集体荣誉脸红心跳的时候,坚持自己想法又尊重大家意见的时刻,甚至是偶尔觉得自己和集体格格不入的小烦恼。这些瞬间凑在一起,就是最生动的 “我与我们”。下次和同学一起做事时,不妨悄悄观察一下,你心里那个 “我”,是怎么和身边的 “我们” 相处的。”

关联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