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甘肃中考 《那声呐喊,唤醒了我》写作指导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,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。(50分)
(1)阅读下面材料,完成作文。
2025年春节档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爆火,成为人们的热议焦点。其精彩绝伦的剧情、震撼眼球的特效,自然是吸睛关键。其系列影片中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“若命运不公,就和它斗到底”这般掷地有声的台词,也像一记记重锤,狠狠敲击我们的心灵,不仅瞬间点燃我们的满腔热血,更促使我们对生活、梦想与自我展开全新的思考。
请以“那声呐喊,唤醒了我”为题目作文。
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 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 的呐喊,之所以能击中人心,正因为它道出了每个人在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追问。当我们以 “那声呐喊,唤醒了我” 为题写作时,不是要复述电影剧情,而是要找到这声呐喊与个人经历的连接点。或许是某次考试失利后的迷茫,或许是面对兴趣与学业冲突时的犹豫,那声穿透屏幕的呐喊,如何成为照亮内心的光?接下来,我们从素材选择、情感表达等多个角度,聊聊如何把这份共鸣写进自己的文字里。
一、素材选择:从 “电影场景” 到 “生活切片”
很多同学拿到题目,容易直接陷入对电影情节的复述,却忘了题目核心是 “唤醒了我”。这里的 “我” 才是关键,电影台词只是一个触发点。我们要做的,是把银幕上的呐喊,转化为自己生活里的具体场景。
比如有个学生写过这样的开头:“数学试卷上的红叉像一排排栅栏,把我困在晚自习的灯光里。同桌正对着手机念叨哪吒的台词,那句‘若命运不公,就和它斗到底’突然从嘈杂里跳出来,我盯着错题本上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函数符号,突然觉得那些叉不再是嘲笑。” 这个片段的妙处在于,它没有直接描述电影画面,而是让台词像一颗石子,投进了 “错题本” 这个日常场景的水面。
反过来想,如果一开篇就写 “在电影院里,哪吒的呐喊让我热血沸腾”,就容易显得空泛。不如试试这样:“爷爷总说我不是学画画的料,那天在画室里削铅笔,手机里传来哪吒的呐喊,木屑落在画纸空白处,我突然抓起炭笔,在被揉皱的画稿背面涂了起来。” 你看,把台词放在具体的生活细节里,它就有了扎根的土壤。
二、情感表达:从 “热血沸腾” 到 “层次递进”
“唤醒” 不是一瞬间的顿悟,而是有个从混沌到清明的过程。有的同学会写 “听到那句话,我就突然明白了”,但这样的表达缺少真实感。情感的递进,需要写出 “唤醒” 前的状态、唤醒时的震动、唤醒后的改变这三个阶段。
有个学生写学钢琴的经历,她是这样铺陈的:“手指在琴键上打滑时,我盯着谱架上的‘业余十级’证书,突然觉得它像块沉甸甸的石头。妈妈推门进来时,我正把琴盖摔下去 —— 就在这时,客厅里传来弟弟看电影的声音:‘若命运不公,就和它斗到底。’我摸着琴键上的指纹印,想起第一次弹《致爱丽丝》时,指尖磨出的水泡是透明的。” 这里先写了挫败感,再用台词打破僵局,最后用 “透明的水泡” 勾连起最初的热爱,情感就有了起伏。
还要注意避免 “喊口号” 式的抒情。与其写 “我要像哪吒一样勇敢”,不如试试:“现在每次练琴前,我都会先弹一遍最简单的《小星星》。那几个音符像台阶,让我想起哪吒踩着风火轮升空时,脚下不是火焰,是一步步挣出来的路。” 用具体的动作代替抽象的决心,情感会更扎实。
三、细节锚点:让 “呐喊” 有具体的附着点
那声呐喊不能飘在空中,需要一个具体的 “锚点”—— 可能是一个物品、一个动作,甚至是一种感官体验。这个锚点能让抽象的 “唤醒” 变得可触可感。
有位同学写体育中考的经历,她选择的锚点是运动鞋:“八百米测试第三次不及格时,我把运动鞋扔在操场边的草丛里。鞋面上的泥点像极了成绩单上的‘不合格’印章。直到那天在同学家看电影,哪吒喊出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的瞬间,我突然想起这双鞋刚买时,鞋底的纹路能清晰地映出阳光。现在每次训练,我都会在鞋带上系个红绳结,跑过弯道时,那点红色总像在提醒我:磨平的纹路里,藏着新的脚印。” 运动鞋这个物件,串联起了失败、觉醒和改变,让呐喊有了附着的载体。
再比如,有学生用 “铅笔屑” 作为锚点:“美术课上被老师说‘没有天赋’后,我把素描纸揉成一团。铅笔屑落在手背上,像极了那些被擦掉的线条。回家路上耳机里突然蹦出哪吒的台词,我停下脚步,发现手背上的铅笔屑在阳光下闪着细光 —— 原来被擦掉的线条,也留下过痕迹。” 这里的铅笔屑,既见证了挫败,也成了觉醒的起点。
四、自我对话:写出 “唤醒” 后的思考痕迹
“唤醒” 之后,不能只停留在行动改变,更要写出内心的追问与反思。这种自我对话,能让文章的深度自然显现。
有个学生写面对父母安排的补习班时,这样表达内心的挣扎:“当爸爸把奥数班报名表放在我书桌上时,我盯着桌角的吉他谱 —— 那是我偷偷打印的《平凡之路》。电影里的呐喊突然在脑海里响起,我没像往常一样沉默,而是问爸爸:‘您小时候没考上大学,是不是也觉得命运不公?’爸爸愣住的瞬间,我突然明白,哪吒的抗争不是和全世界作对,而是先敢对自己说真话。” 这里通过与父亲的对话,引出对 “抗争” 的再理解,思考就有了层次。
还要注意,思考不一定都是顿悟,也可以有犹豫和反复。比如:“决定放弃奥数班那天,我在吉他弦上抹了点松香。手指拨动时的杂音,像极了心里的不安 —— 真的要让爸妈失望吗?但想起哪吒被天雷劈中时,手里攥着的不是武器,是对陈塘关的牵挂。或许所谓‘不由天’,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,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冲。” 这种带着困惑的思考,反而比斩钉截铁的结论更真实。
五、结构安排:让 “唤醒” 的过程有迹可循
文章的结构不必追求宏大,用 “场景串联” 的方式可能更自然。可以按照 “觉醒前的困境 — 呐喊出现的契机 — 觉醒后的改变” 这样的脉络,但每个部分都要融入具体场景。
有位同学的结构很巧妙:开头写周末被妈妈逼着上书法班,墨汁滴在宣纸上像个污点;中间写在书法班看电影片段时,被哪吒的呐喊震住,想起爷爷教自己握笔时说 “笔要正,心才能正”;结尾写现在每天早起半小时,在旧报纸上练字,墨汁依然会滴下来,但这次她学着把污点改画成一朵小花。三个场景,从抗拒到理解,再到主动改变,过程清晰又充满细节。
还要避免 “头重脚轻”—— 有的同学用大量篇幅写电影内容,最后才匆匆写自己的改变。不如试试 “电影内容作为背景音” 的写法,比如:“整个寒假,我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。妈妈以为我在复习,其实我在反复看哪吒闹海的片段。那句台词像个老朋友,在我对着模拟卷发呆时跳出来,在我听到邻居说‘女孩子学理科没前途’时响起来。直到开学第一次月考,我把写着‘我命由我’的便签贴在笔袋上,才发现真正的抗争,不是和别人吵一架,是把错题本写满又重新翻开。” 电影内容只是背景,重点始终是 “我” 的变化。
六、避免误区:别让 “呐喊” 变成标签
最后想提醒大家几个容易踩的坑。比如不要把 “哪吒” 写成万能模板,有学生无论写什么经历,都硬塞进电影情节,反而显得生硬。其实,呐喊的本质是 “对自我价值的肯定”,哪怕是没看过电影的人,也能理解这种情感。
还有些同学会刻意拔高主题,比如写 “唤醒了我对国家的责任感”,其实不必如此。初中生的 “唤醒”,更可能是具体而微小的:比如敢对父母说出真实想法,愿意重新捡起放弃的爱好,或者只是学会了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。就像有个学生写的:“现在我依然会在数学考试时紧张,但不再撕卷子了。哪吒的呐喊没让我变成学霸,只是让我明白:考砸了可以哭,但哭完要记得,铅笔尖断了,还能再削出个新的笔尖。” 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,反而更有力量。
写作的本质,是用文字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。当那声呐喊从银幕走进生活,它就不再是一句台词,而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开始。或许你的 “哪吒” 不在电影里,在错题本的褶皱里,在运动鞋的磨痕里,在每一次想放弃又重新抬头的瞬间里 —— 把这些写出来,就是最好的 “唤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