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甘肃中考 《致谢青春路上的你》写作指导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,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。(50分)
(2)阅读下面材料,完成作文。
初中三年,转瞬即逝。回首这段青春岁月,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怀感激。或许是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老师,用知识点亮我们求知的双眼;或许是运动场上并肩作战的同学,用汗水浇灌我们拼搏的勇气;或许是课间分享零食的朋友,用欢笑温暖我们成长的时光;或许是默默守护的家人,用爱意撑起我们追梦的天空……
请以“致谢青春路上的你”为题,给你最想感谢的那个人写一封信。在信中,请回忆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,讲述他/她带给你的温暖与感动,分享他/她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。让这封信成为你们青春岁月最美好的见证,让感恩之心化作文字,永远珍藏。
初中三年的时光里,总有些人像星星一样落在记忆里。可能是老师递来的那杯温水,同学悄悄塞过来的半块橡皮,或是父母在深夜留的那盏灯。以 “致谢青春路上的你” 为题写一封信,不是要罗列赞美,而是要让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小事,带着温度走到纸上。接下来,我们就从书信的格式规范、素材选择、情感表达等方面,聊聊如何让这封信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纪念。
一、格式里的 “小心意”:让书信有 “仪式感” 却不生硬
写信和写记叙文不一样,信封上的称谓、结尾的署名,都藏着和对方的距离感。给老师写信,开头用 “尊敬的王老师” 就比 “王老师你好” 更得体;给好朋友写信,“嗨,阿杰” 反而比 “亲爱的阿杰” 更自然。有个学生给同桌写信,开头是 “还记得你总说我写字像鸡爪吗?”—— 这种带着专属回忆的称呼,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。
落款的时间也很重要。与其写 “2025 年 6 月”,不如试试 “中考前最后一个周末的午后”,或者 “你送我的那盆多肉又冒出新芽的今天”。这些具体的时间标记,会让收信人觉得你写信时,心里正想着和他有关的事。
还要注意行文里的 “对话感”。有个学生给妈妈写信,中间突然插了一句 “你肯定又要念叨我总熬夜,但那次为了赶手抄报,是你悄悄热了牛奶放在我桌上”。这种带着 “预判” 的表达,就像真的在和对方聊天,比一味诉说更生动。
二、素材选择:避开 “套路”,找那些 “只有你们知道” 的事
很多同学写感谢,容易落入 “你总是帮助我”“你很关心我” 的空泛里。其实真正打动人的,是那些带着 “独家记忆” 的细节。比如写老师,与其说 “您讲课很生动”,不如想想 “您讲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时,特意带了桑椹干让我们尝,说这是鲁迅小时候的味道”。
有个学生写感谢篮球队队长,他选的素材很特别:“那次输掉决赛,我把自己锁在器材室,是你把冰镇可乐贴在我后颈,说‘你投丢的那三个球,都是因为平时练太少’。后来你每天早来半小时陪我练投篮,球鞋在球场上磨出的声音,现在想起来还像在耳边。” 这里没有直接说 “感谢你的鼓励”,但冰镇可乐的凉意、球鞋的摩擦声,已经把那份关心写得很具体。
要避免写 “惊天动地” 的大事。初中生的相处,更多是细碎的温暖。有个学生写感谢宿管阿姨,写的是 “每次我假装生病想请假,你都看穿却不说破,只是把退烧药换成维生素 C,还说‘下次想家就来我这拿块饼干’”。这种带着小秘密的细节,比写 “您照顾我们很辛苦” 更让人难忘。
三、情感表达:别让 “感谢” 停在嘴边,让它藏在 “改变” 里
真正的感谢,往往藏在 “因为你,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” 里。有个学生给英语老师写信,他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背单词像啃石头,直到那次你把我的错题本改成‘单词故事集’,在‘abandon’旁边画了个小人说‘可别放弃呀’。现在我能流利背出课文,每次看到这个单词,都会想起你画的那个歪脑袋小人。” 这种把 “对方的影响” 和 “自己的改变” 连在一起的写法,比单纯说 “谢谢您教会我坚持” 更有力量。
也可以写写那些 “当时不懂,后来才明白” 的瞬间。比如:“初二那次运动会,我跑接力摔了一跤,你把我扶起来时,我还怪你打乱了队形。直到上周看到你朋友圈发的老照片,才发现那天你为了扶我,自己的膝盖也青了一大块。” 这种带着 “后知后觉” 的歉意,反而让感谢更真实。
别害怕写 “不完美” 的感谢。有个学生给同桌写信:“你总笑我数学考砸了就哭鼻子,却在我撕掉试卷时,把你的错题本塞过来说‘抄我的,比哭有用’。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,那次之后,我学会了把眼泪变成草稿纸上的演算过程。” 这种带着 “小抱怨” 的感谢,反而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。
四、结构安排:让回忆像 “散步” 一样自然展开
写信不必像写记叙文那样讲究 “起因经过结果”。可以从眼前的一个物件说起,慢慢牵出回忆。有个学生给语文老师写信,开头是 “今天整理书包,翻到您给我写的评语‘字里行间有光’,突然想起您第一次在我的周记本上画笑脸,是因为我写了校门口的烤红薯摊”。这样从 “评语” 到 “烤红薯摊” 的跳转,就像聊天时自然想起的往事。
也可以用 “时间碎片” 的方式串联。比如写感谢好朋友:“初一刚开学,你借我橡皮时,我发现你橡皮上的卡通图案和我丢的那块一样;初二春游,你把唯一的伞塞给我,自己淋着雨跑回宿舍;现在坐在考场里,我摸了摸笔袋里你送的‘逢考必过’书签。” 这些不连贯的片段,因为都带着对方的痕迹,反而会形成一种温暖的累积。
要注意避免 “流水账”。有个学生写感谢妈妈,她只选了三个场景:“小学毕业那天,你蹲下来给我系鞋带,说‘以后要自己系了’;初二发烧请假,你把课本上的笔记抄成我的字迹;现在行李箱上贴着你买的卡通贴纸,你说‘这样在机场就不会认错’。” 这三个场景跨越了几年,却都围绕着 “放手与牵挂”,比写 “每天照顾我起居” 更有深度。
五、避开这些 “雷区”:让感谢更真诚
有些同学觉得 “感谢” 就要写得轰轰烈烈,其实大可不必。有个学生给同桌写信,开头就说 “其实我以前有点讨厌你,因为你总比我考得好”,这种坦诚的开头,反而比一上来就说 “你是我最好的朋友” 更让人信服。
也不要过度 “美化” 对方。有个学生写感谢班主任,提到 “那次我上课看漫画被你没收,你没有当众批评,却在办公室里说‘喜欢画画不是错,但要分清楚时间’,后来你还把漫画还给我,说‘等考完试再看’”。承认对方的严格,再写出严格里的体谅,这样的感谢更真实。
还要注意 “不比较”。有学生写 “你比我爸妈还关心我”,这种说法反而会冲淡感谢的纯度。不如写 “爸妈总说我马虎,只有你知道我其实很想做好,那次把我的错题本整理好的人,是你”。专注于你们之间的独特联结,比强调 “你是最好的” 更动人。
六、让 “成长” 成为最好的谢礼
书信的结尾,不一定非要写 “谢谢你”。有个学生给曾经闹过矛盾的朋友写信,最后说 “现在我也学会了像你那样,把雨伞往别人那边多靠一点。下次见面,换我请你喝奶茶吧,要你最爱的珍珠双皮奶”。这种带着行动的结尾,比 “感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” 更有分量。
还有个学生给老师写信,结尾是 “您教我们的《岳阳楼记》,我现在还能背下来。上次去岳阳楼,看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’的碑刻,突然懂了您说的‘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’。以后我会带着这句话继续走下去”。把对方的影响和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,这份感谢就有了延续性。
说到底,写信的意义,就是让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感谢,变成可以触摸的文字。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,只要把心里那些 “记得” 写下来 —— 记得他说话的语气,记得某个瞬间的眼神,记得因为他而发生的小小改变。这样的信,无论过多久,读起来都还会带着当时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