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束光,聚成星河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好师来整理
高三上半学期的校运会,我们班在团体接力赛中爆冷夺冠的消息,让整个年级都为之震动。要知道,赛前没人看好我们——跑第一棒的小林刚崴了脚,第三棒的小雯是临时顶替的新同学,连体育委员都愁眉苦脸地说“能拿前三就不错了”。可当最后一棒的阿杰冲过终点线时,我看着记分牌上“高一(3)班 第一名”的字样,突然想起物理课上学的车轮结构:我们三十个同学,就像三十根辐条,而班级这个“轮毂”,让所有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。
接力赛的难题在赛前一周突然出现。小林在训练时踩空台阶崴了脚,脚踝肿得像个馒头,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周。消息传来,训练场上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。有人提议换替补队员,可替补的速度比小林慢了近两秒;有人说干脆放弃接力赛,把精力放在单项上。班长沉默了半天,突然蹲在地上画了个车轮:“你们看,车轮不是靠一根辐条撑起来的,少了一根,其他辐条可以更用力。小林不能跑,我们就调整战术,把每一棒的优势都发挥到极致。”
那天之后,训练场上多了很多身影。小林坐着轮椅来现场指导,用手势比划着交接棒的技巧;跑第二棒的阿强主动加练爆发力,每天早读前都去操场跑三圈;小雯以前总怕交接棒失误,阿杰就陪她练了一百多次,直到两人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。我负责记录每次训练的时间,看着秒表上的数字从58秒慢慢降到55秒、53秒,看着原本零散的几个人,渐渐变成训练时互相递水、休息时一起复盘的小团体。有次下雨,大家躲在体育馆走廊里,小林突然说:“我虽然不能跑,但我可以当你们的‘眼睛’,帮你们看对手的弱点。”
比赛当天,小林坐在起点旁的椅子上,手里攥着写满战术的纸条。第一棒的替补小宇起跑稍慢,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可他凭着耐力慢慢缩小差距;第二棒的阿强像阵风似的冲出去,瞬间反超两名对手;第三棒的小雯稳稳接住接力棒,交接时的动作比训练时还要流畅;最后一棒的阿杰接过棒时,我们已经领先了半个身位。当他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,全班同学都冲了上去,把小林和阿杰围在中间,有人哭有人笑,连平时最严肃的班主任都红了眼眶。
后来拍毕业照时,我们特意让摄影师把那张画着车轮的草稿纸也拍了进去。看着照片上三十张年轻的笑脸,我忽然明白,所谓集体的力量,从来不是每个人都完美无缺,而是像辐条那样,即便有的短一点、有的细一点,只要都朝着轮毂的方向用力,就能支撑起整个车轮滚滚向前。就像我们班,没有天生的冠军,却靠着三十个人的默契与坚持,把零散的力量聚成了最耀眼的星河。
如今每次想起高三,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堆积如山的试卷,而是接力赛冲线时的欢呼。那些一起训练的清晨,那些互相鼓励的瞬间,那些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日子,都在告诉我:个人的光芒或许微弱,但当无数光芒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,就能照亮更远的路。这大概就是车轮给我们的启示——辐条因轮毂而有了方向,而轮毂因辐条而有了前行的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