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实验室到朋友圈,知识的破圈之旅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好师来整理
去年冬天,“量子纠缠”突然成了朋友圈的热词。我看着妈妈转发的科普文章《5分钟看懂量子纠缠》,突然想起半年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——那时老师拿着复杂的公式推导,全班三十多个人,能跟上思路的不超过五个。可这篇通俗文章里,用“两个骰子无论离多远都能同时点数相同”打比方,连对物理一窍不通的表妹都能看懂。这让我不禁思考:从科学家的专业研究(专)到全民热议的话题(传),那些被大量转发的通俗文章(转),是不是必经之路?
物理老师的经历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。他深耕量子物理领域十几年,发表过十几篇核心期刊论文,可这些专业文章除了同行,几乎没人关注。有次他在家长群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,没想到得到的回复全是“公式太复杂看不懂”“能不能说点我们能懂的”。这次经历让他深受触动,开始尝试写通俗科普文,把量子力学的专业概念转化成生活中的例子。
第一次转型并不顺利。他写的第一篇通俗文章《量子力学入门》,因为夹杂了太多专业术语,转发量寥寥无几。有个学生家长在群里留言:“还是太专业了,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科学?”老师没有气馁,特意去请教学校的语文老师,学习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专业内容。他把实验室里的研究过程写成小故事,把复杂的公式转化成漫画图示,第二篇文章《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量子纠缠的》发布后,很快被本地教育公众号转发,阅读量突破了十万。
更意外的是,这篇“转”文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有个出版社编辑看到文章后,找到老师约稿写科普书籍;本地科技馆邀请他做公益讲座,场场座无虚席;甚至有几个高三学生因为这篇文章,立志报考物理专业。今年春天,老师的科普书《量子世界并不远》正式出版,不仅登上了科普畅销书榜,还被纳入学校的课外推荐读物。看着书架上这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,我突然明白:专业知识就像深埋地下的宝藏,而“转”文就是挖掘宝藏的工具,能让更多人看到宝藏的光芒。如果没有那些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“量子纠缠”可能永远只是实验室里的专业术语,无法走进普通人的视野。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“转”文不是简单的过渡,而是知识破圈的关键桥梁,它让专业内容褪去晦涩的外衣,以更亲切的姿态抵达大众心中,最终实现真正的广泛传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