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籍到课堂,国学的活化之路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好师来整理
上个月,学校举办的“国学进校园”活动中,汉服社表演的《论语》情景剧引发了全场轰动。看着同学们穿着汉服演绎“子路问仁”的场景,我突然想起爷爷书房里那本线装《论语》——书页泛黄,字迹晦涩,爷爷研究了几十年,也只敢说读懂了三成。可这个情景剧里,演员们用对话和动作把“仁者爱人”的道理演绎得明明白白,连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看得津津有味。这让我思考:从晦涩的古籍经典(专)到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(传),那些通俗的演绎形式(转),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
国学老师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答案。他从事国学研究二十多年,对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著作如数家珍,可他之前在社区做国学讲座时,却屡屡受挫。第一次讲座,他拿着古籍原文逐字讲解,结果来了五十多个人,中场就走了一半,最后只剩下几个退休老人。有个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说:“讲得太专业了,根本听不懂,还不如看部国学动画来得实在。”
这次失败让他开始反思。他发现,年轻人和孩子对晦涩的古籍原文天然有距离感,要让国学经典传播开来,必须找到合适的“转”化方式。他开始尝试把国学经典改编成情景剧、动画脚本,还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解读经典。比如讲“诚信”时,他会结合“直播带货售假”的案例,让大家明白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现实意义。
这些改变很快见效。他改编的《论语》情景剧在学校演出后,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,还被其他学校邀请巡演;他制作的国学动画短片,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突破了百万,很多家长留言说“孩子看完后,主动要求学国学”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“转”化后的内容,让更多人对国学产生了兴趣,有不少学生开始主动去读原著,爷爷书房里的那本《论语》,也成了我们家的“热门书籍”。
看着弟弟捧着《论语》问我“‘有朋自远方来’是什么意思”,我突然明白:国学经典就像尘封的美酒,而“转”化后的通俗形式,就是开启酒坛的钥匙。如果没有这些被广泛传播的情景剧和动画,国学经典可能永远只是学者研究的专业领域,无法走进年轻人的生活。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“转”不是简单的简化,而是让经典与时代接轨的活化过程,它让古老的智慧以更鲜活的姿态,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