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手稿到课本,文字的自然生长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好师来整理
翻开高中语文课本,朱自清的《背影》赫然在目。语文老师告诉我们,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,只是一篇普通的散文,既没有经过大量转发的热度,也没有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,却成了流传百年的经典(传)。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:那些文学领域的专业创作(专),要成为传世之作,难道也必须经过被大量转发的通俗阶段(转)吗?
《背影》的传播历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。1925年,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,因思念父亲写下这篇散文,发表在《文学周报》上。当时的《文学周报》是专业文学刊物,读者多为文学爱好者和学者,这篇文章发表后,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,更没有所谓的“转发量”。直到几十年后,教育部门将其选入语文课本,它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,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。鲁迅的《孔乙己》最初发表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,作为一篇针砭时弊的专业文学创作,发表初期也只是在文学圈引起讨论。但这篇文章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,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,即便没有经过通俗文章的转发阶段,也成为了传世经典。
反观当下一些所谓的“爆款文学”,凭借夸张的标题和迎合大众口味的内容,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,却往往昙花一现。去年夏天,一篇名为《我在北大的三年》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,转发量突破百万,可没过多久,就因内容虚假被曝光,如今早已无人问津。这说明,单纯的“转”并不能让文章成为“传”世之作,真正决定文章生命力的,是其内在的思想和艺术价值。
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话让我豁然开朗:“文学作品的传播,就像植物生长,有的需要借助外力传播种子,有的却能凭借自身的生命力生根发芽。”从“专”到“传”,“转”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热度,却不能赋予文章长久的生命力。那些真正能穿越时光的传世之作,依靠的从来不是转发量,而是能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核,这也正是“专”文能直接抵达“传”的核心密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