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重庆中考 透过 “天空” 教写作:初中作文多角度指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以下两题,选做一题。(55分)
要求:①不少于500字: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、校名、地名,一律用A、B、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;③不得抄袭。
(1)天空,空间的空,天什么都能装得下:天空,空闲的空,天天忙碌,总要抽点空余时间静心思索;天空,空洞的空,空天终究不如大地实在……
关于“天空”,也许还有别的解读。这些解读总有一种会触动你。请自拟题目,写一篇作文,可以讲述故事,可以发表见解。除诗歌外,文体不限。
面对 “天空” 这个看似寻常的题目,不少学生会觉得无从下笔。其实材料里给出的几个解读 —— 能包容万物的空间、需要静心的空闲、不如大地实在的空洞 —— 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起点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常发现,学生写不好这类题目的症结,往往不是缺乏素材,而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抽象的意象结合起来。接下来,我会从立意、选材、结构、语言四个维度,结合具体例子聊聊怎么写好这篇作文,希望能帮同学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角度。
一、立意:从意象到情思的转化
很多学生拿到题目,第一反应就是写天空的景色,比如蓝天白云、日月星辰。这样的立意不能说不对,但容易显得单薄。其实材料里的提示已经暗示了,“天空” 可以是个多棱镜,折射出不同的思考。
比如 “空间的空”,除了说天空能装下云朵飞鸟,还可以联想到人的胸怀。我班上有个学生,父母经常吵架,她总躲在房间里看窗外的天空。有一次她写到:“天空从来不会因为乌云太多就拒绝它们,就像奶奶说的,人的心要是能像天空这样,就不会总钻牛角尖了。” 这个想法就很巧妙,把自然现象和处世态度联系起来,立意一下子就深了。
再看 “空闲的空”,有个男生分享过他的经历:每天放学要赶各种补习班,直到有次暴雨困住了他,在屋檐下看雨打芭蕉、云卷云舒,突然觉得 “天空好像在提醒我,跑太快会错过很多东西”。这种从生活细节里提炼出的感悟,比空泛的议论要动人得多。
至于 “空洞的空”,有个女生写得很有意思。她爷爷是农民,总说 “天上的星星再亮,不如脚下的土地能长出庄稼”。她由此想到,现在很多同学沉迷虚拟世界,就像盯着天空不落地,反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。这样的立意就把传统智慧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了,很有现实意义。
有时候,学生还会有更独特的解读。比如有个孩子从夜晚的天空想到留守儿童的等待,“星星眨眼睛的样子,像极了弟弟趴在窗台上等爸妈回家时的眼神”。这种把天空和情感寄托结合的思路,往往能写出很打动人的文章。
二、选材:从生活到文本的桥梁
选好立意之后,怎么找合适的材料来支撑呢?不少学生总觉得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,其实身边的小事更能写出真情实感。
有个学生写 “天空的包容”,选的是班级里的一件事:两个同学因为误会吵架,好几天互不搭理。直到有次体育课,大家躺在操场上看云,其中一个说 “你看那朵云,刚才还是马的样子,现在变成狗了,天空怎么都装得下”。另一个听了笑起来,误会就这么解开了。这个素材很贴近校园生活,用天空的变化来映衬人际关系的和解,非常巧妙。
还有个学生写 “空闲的重要”,他的素材是周末帮奶奶卖菜。平时总觉得奶奶动作慢,那天生意不好,奶奶坐在菜摊旁看天空,告诉他 “天有阴晴,人有缓急,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,得学学天空,留块地方给云彩歇脚”。这样的生活场景,既具体又有哲理,比单纯说 “要劳逸结合” 要生动得多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选材不是随便捡个例子就行。有个学生想写 “天空不如大地实在”,却举了宇航员登月的例子,说 “宇航员在天上飘着不如在地上踏实”。这个素材本身没问题,但和他想表达的 “要脚踏实地” 有点脱节。后来我建议他改写成爷爷种果树的故事:爷爷总在院子里挖坑种树,说 “天上的雨再大,也得落到土里才能结果”,这样就贴合多了。
有时候,虚构的故事也能出彩。有个学生写了篇童话:小蚂蚁总羡慕小鸟能飞,觉得天空比地面好。直到有天被风吹上天空,才发现没有落脚点的恐慌,最后被小鸟送回地面,才明白 “大地的实在比天空的广阔更重要”。这样的想象既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,又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了。
三、结构:让思路清晰起来的骨架
结构就像文章的骨架,撑起来才能立得住。但不少学生要么想到哪写到哪,要么套用固定的 “总 - 分 - 总”,显得生硬。其实结构可以更灵活些。
有个学生写记叙文,用 “三次看天空” 串联起故事:第一次是和爸爸吵架后看天空,觉得天空灰蒙蒙的,和自己的心情一样;第二次是爸爸出差前,两人一起看晚霞,爸爸说 “天空再大,也装着每个家的灯光”;第三次是爸爸回来那天,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,他突然懂了爸爸的话。这种按时间顺序,用天空景色变化烘托情感变化的结构,读起来很自然。
如果写议论文,也不一定非要 “提出论点 - 三个论据 - 总结”。有个学生写 “给心灵留片天空”,先从教室窗外的天空写起,说课间十分钟看天空的同学,眼神总是特别放松;接着讲到历史课上学过的陶渊明,说他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其实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了片天空;最后联系到现在的学生,说刷题之余也该抬头看看天。这样从眼前到历史再到现实,层层递进,比生硬的分论点要流畅。
我常跟学生说,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,关键是要让读者能跟着你的思路走。有个女生写奶奶的一生,用 “奶奶眼里的天空” 作为线索:年轻时看天空,是盼着参军的爷爷回来;中年时看天空,是担心在外地工作的爸爸;现在看天空,是等着城里上学的孙女放假。每个阶段的天空都一样,却因为心境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意义。这种以人物经历为线索的结构,把抽象的天空和具体的人生结合起来,很有感染力。
四、语言:让文字有温度的魔法
同样的意思,用不同的语言表达,效果会差很多。不少学生写天空,翻来覆去就是 “天空很蓝”“云朵很美”,其实可以换种更细腻的表达。
有个学生写雨后的天空,没有说 “天空很干净”,而是写 “雨水把天空洗得发亮,连平时灰蒙蒙的云都像被晒过的棉花,软乎乎的”。这种带着感官体验的描写,一下子就让读者有了画面感。
在叙事里,语言要贴合人物身份。写爷爷说的话,就不能太书面化。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:“爷爷蹲在田埂上,吧嗒吧嗒抽着烟,指着天上的云说‘你看那云跑得急,怕是要下雨。种地的人,得懂看天,就像做人,得懂看事’。” 这样的语言带着生活气息,人物形象也更鲜活。
议论性的文字,也可以写得有温度。有个学生讨论 “人要不要有天空般的梦想”,他没有说 “既要脚踏实地,又要仰望星空”,而是写道:“大地能让人站稳脚跟,但如果总低着头,脖子会酸的。偶尔抬头看看天空,想想远方,脚底下的路好像也会变长一些。” 这样的表达既清楚又不生硬,很适合初中生。
五、避免常见的误区
指导学生写作时,我发现有些问题总是反复出现,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下。
最常见的是把天空当背景板,和文章主题脱节。有个学生写友情,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天空的景色,却没说天空和友情有什么关系。后来我让他加了一句:“我们并肩坐在操场上,看云从东边飘到西边,就像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两年,时间在变,身边的人没变。” 这样天空就成了友情的见证,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。
还有些学生喜欢堆砌好词好句,不管是否合适。比如写夜晚的天空,非要用 “苍穹浩渺,星河璀璨” 这样的词,其实不如 “晚上的天空像块深蓝色的绒布,星星就是不小心撒上去的碎钻” 来得真切。我常跟学生说,好的语言是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,不是搬字典里的漂亮话。
另外,立意不要贪多。有个学生想同时写天空的包容、空闲的重要和要脚踏实地,结果每个点都没说透。其实选一个最有感触的角度深入写,比面面俱到要好。就像拍照,聚焦才能拍出清晰的画面。
六、鼓励个性化表达
最后想说说个性化。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、思考方式都不一样,写出来的文章也应该各有特色。
有个男生喜欢天文,他写 “天空” 时,从星座的变化写到宇宙的浩瀚,最后说 “人类在天空面前很渺小,但正因为知道自己渺小,才更要好好生活”。这种带着科学视角的思考,就很有他自己的特点。
还有个女生,父母在外地工作,她写 “天空” 时,把老家和城市的天空做对比:“老家的天空很低,好像伸手就能摸到云;城里的天空被高楼割成一块一块的,但每次看到月亮,就知道爸妈那边的天空也挂着同一个月亮。” 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文字,比泛泛而谈要动人得多。
作为老师,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。不用怕想法幼稚,也不用怕表达不够完美。就像天空有晴有雨,有云有雾,文章也该有不同的面貌。重要的是,那是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。
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同学们打开思路。下次看到天空时,不妨多停留一会儿,想想它在对你说什么。把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记下来,或许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