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重庆中考 初中生 “心怀热爱,奔赴未来” 演讲稿写

来源: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:格子

以下两题,选做一题。(55分)

要求:①不少于500字: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、校名、地名,一律用A、B、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;③不得抄袭。

(2)毕业在即,你们班将举办“心怀热爱,奔赴未来”主题演讲会,以激发同学们面

对未来的勇气。你被推荐为演讲者,请写一篇演讲稿。

题目:心怀热爱,奔赴未来要求:(1)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;(2)抄袭是不良行为,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;(3)不少于600字。

“心怀热爱,奔赴未来” 这个演讲题目,看似直白,实则很考验初中生的表达能力。毕业在即,同学们既有对过去的不舍,也有对未来的迷茫,如何让演讲稿既贴合主题,又能真正激发勇气?作为语文老师,我发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喊口号、说套话。其实,好的演讲应像朋友聊天,用具体的故事、真实的感受打动人。接下来,我从主题拆解、素材选择、结构设计、语言表达四个方面,结合学生实例说说怎么写,希望能帮大家找到表达的突破口。

一、主题拆解:让 “热爱” 落地,让 “未来” 具体

很多学生写 “热爱”,总想到 “热爱学习”“热爱生活” 这类笼统的说法,听着没感觉。其实可以把 “热爱” 拆成具体的事物,让听众能联想到自己的经历。

有个女生喜欢画画,她在演讲稿里说:“每次被数学题难住时,我就会翻开画本。看着笔尖在纸上晕开的淡紫色,像看到了暴雨后的晚霞,烦躁一下子就没了。这份对画画的喜欢,不是什么远大理想,却让我知道,再难的日子里也有值得期待的色彩。” 这样的表达,把抽象的热爱变成了可感的画面,比 “我热爱艺术” 要实在得多。

至于 “未来”,不必说得太远。有个男生写:“未来对我来说,不是考上哪所高中,而是能继续每天早上和张同学一起在操场跑步,能在生物课上继续观察窗台那盆总也不开花的仙人掌。把眼下的小日子过好,大概就是奔赴未来的开始吧。” 这种把未来和当下连接的想法,反而更贴近初中生的真实心态。

要注意的是,“热爱” 和 “未来” 不是两张皮。有个学生先讲自己喜欢打篮球,又突然转到 “未来要努力学习”,两者没关联。后来他改了一句:“每次投篮时,我总要盯着篮筐看三秒 —— 就像面对未来,得先看准目标,再用力起跳。” 这样一来,热爱就成了奔赴未来的支点,主题就统一了。

二、素材选择:用身边事代替大道理

演讲稿最忌讳空泛,学生们常引用名人名言,却忘了自己的生活里就有很多好素材。

有个学生讲自己学滑板的经历:“第一次站在滑板上,摔得膝盖青一块紫一块。现在能顺畅滑行,不是因为勇敢,而是每次看到滑板轮子在阳光下反光的样子,就忍不住想再试一次。未来的路大概也会摔跤,但只要想到那些让自己眼睛发亮的瞬间,爬起来就不难。” 这个素材来自日常,却把热爱的力量讲得很透彻。

还有个学生写班级的绿萝:“刚开学时这盆绿萝快枯死了,李同学每天偷偷给它浇水。现在它的藤蔓已经爬到了窗户上,像给教室系了条绿丝带。原来热爱不一定轰轰烈烈,每天多做一点点,就能让日子慢慢变好。” 用身边的小事诠释热爱,比讲伟人故事更能引起共鸣。

要避免素材和主题脱节。有个学生讲自己参加合唱比赛的经历,详细描述了比赛流程,却没提和 “热爱”“未来” 的关系。后来我提醒他加一句:“站在舞台上,听着大家跑调却卖力的歌声,突然明白:热爱不是非要唱得多好,而是哪怕紧张到发抖,也愿意为集体张开嘴巴。” 这样素材就和主题勾连起来了。

三、结构设计:像聊天一样自然推进

演讲稿的结构不用太复杂,与其套用 “总 - 分 - 总”,不如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慢慢展开。

有个学生的开头很特别:“昨天收拾书包,翻到初一时的日记本,第一页写着‘我讨厌英语’。但现在,我床头贴着三张英语单词卡 —— 因为发现读英文儿歌时,同桌会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。” 从具体的小事切入,比 “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” 更能抓住注意力。

中间部分可以用 “场景切换” 的方式推进。有个学生先讲早读课上,自己总偷偷看窗外的麻雀;接着说课间和同学讨论漫画剧情的快乐;最后提到每次打扫卫生,擦到教室后墙的涂鸦时都会放慢速度。“这些藏在缝隙里的喜欢,就像冬天的暖阳,不耀眼,却足够让人有勇气走向下一个春天。” 三个场景层层递进,情感也慢慢升温。

结尾不一定非要喊口号。有个学生这样结束:“等会儿散会,我要去看看操场边的那棵梧桐树。去年在树下捡的叶子还夹在语文书里,现在它应该又长出新叶了吧?未来的事谁知道呢,先把眼前的春天过好。” 这种带着画面感的结尾,余味反而更长。

四、语言表达:用口语化的真诚代替华丽辞藻

演讲是说给人听的,太书面化的语言会让人觉得疏远。有个学生原稿写 “我们要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未来”,后来改成 “咱们这个年纪,不用想那么多大道理,每天早上愿意从被窝里爬起来,为了点什么事儿拼一把,就挺好”,效果反而更好。

可以适当加入互动感的表达。比如:“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?突然想起某件事,明明很难,却忍不住笑出声来?我上次数学考砸后,重做错题时突然想起王老师说‘错题本越厚,未来的路越平’,居然觉得那些红叉叉也没那么讨厌了。” 用问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,比单向说教更有效。

要注意语气的变化。有个学生讲自己被嘲笑画画难看时,语气低沉:“他们说我的画像一团乱麻。” 接着提高声调:“但我知道,那团乱麻里藏着我最喜欢的星空 —— 谁规定星星一定要画成五角星呢?” 这种起伏能增强感染力,不过要自然,别像演戏。

五、避免常见问题

学生写演讲稿时,有些误区总在重复出现。最常见的是堆砌励志短语,比如 “青春是火,未来是光” 这类句子,堆多了反而让人记不住。有个学生原来写了五行排比句,后来改成:“上次运动会,张同学跑完 800 米后吐了一地,却还举着班级牌傻笑。这大概就是青春吧 —— 有点狼狈,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” 这样反而更打动人。

还有些学生喜欢模仿大人的语气,说 “作为新时代青少年,我们要肩负使命”。其实初中生的真诚最可贵,有个学生直接说:“我还没想过要改变世界,只想未来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,能和现在的好朋友偶尔见个面。这样算不算有勇气?” 坦诚的表达反而更有力量。

另外,别让 “未来” 太沉重。有个学生总说 “未来压力很大,我们必须努力”,听得人心里发紧。后来他加了句:“其实未来也没那么可怕,就像小时候怕黑,现在不也敢一个人走夜路了吗?一步一步走,总会慢慢适应的。” 这样的表达既现实又温暖,更能激发勇气。

六、结合毕业场景:让情感有附着点

毕业演讲的特殊之处,在于有共同的回忆可以依托。有个学生提到教室后排的黑板报:“从‘欢迎新同学’到‘冲刺中考’,黑板报换了八次主题,粉笔灰落满了窗台。这些细碎的痕迹,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证明。” 用具体的场景唤起共同记忆,比空泛的抒情更有效。

可以写写同学间的小事。“记得那次暴雨,全班被困在教学楼。班长把最后一把伞给了生病的同学,我们二十多个人挤在一件雨衣里跑向食堂,浑身湿透却笑得最大声。原来并肩同行时,再大的雨也不算什么。” 这样的细节,能让听众想起自己的经历,情感自然会共鸣。

也可以写写老师。有个学生说:“王老师总说‘这道题我最后讲一遍’,却每次都忍不住多讲十分钟。其实我们都知道,那些‘最后一遍’里藏着的,是怕我们学不会的着急。” 这种带着理解的描述,比单纯说 “感谢老师” 更动人。

七、试试这样的练习

如果实在不知道写什么,可以从这几个小练习入手:先列出三件让自己觉得 “就算累也愿意做” 的事,比如拼乐高、养多肉、看科幻小说;再想想这些事曾带给自己什么力量,比如拼错了重新来的耐心,看到多肉发芽的惊喜;最后把这些感受和 “未来” 联系起来 —— 哪怕只是 “以后想有个自己的小阳台养多肉”,也是具体的向往。

有个学生通过这个练习,写出了这样的句子:“我喜欢收集树叶,夹在课本里。每次翻开书,干枯的银杏叶像小扇子,枫叶的纹路像毛细血管。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告诉我,再平凡的生命也有自己的姿态。未来不管遇到什么,我都想保持这份对细微美好的敏感。” 这样的表达,既有个人特色,又紧扣主题。

写演讲稿时,不妨多想想:如果是和最好的朋友聊天,会怎么说这些话?把那些过于书面的词语换成平时说的话,把那些宏大的道理换成自己的小故事,或许就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演讲。毕竟,最能打动人的,永远是真诚的声音。

关联导航